数学理解视角下的具身体验学习教学探索
【摘要】数学学习重在数学理解。数学理解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也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数学理解视角下的数学学习倡导全身心参与,多种感官融合学习,也就是在具身体验学习中学习数学,这样才能“为理解而教,为理解而学”。
【关键词】身体在场情境在场体验在场探究在场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学习数学,如果只单纯依靠教师讲解,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就像学游泳,教练教的动作和姿势再标准,孩子不到水里去游,也是学不会游泳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教师需要给学生创设全身心投入的环境,让其身临其境地体验学习。笔者通过多年研究,总结出具身体验学习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身体在场”为中心,激活感知
数学家怀特海指出,教育要收获良好效果,就不能忘记学生的身体。身体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认知工具,学习中只有“身体在场”,学生才能很好地认识与体验。因此,只有以学生的“身体在场”为中心,注重其身体的感知、身体的思考和身体的行动,才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而使其感知知识的发生。
案例一:“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片段
师:看,小明的上学路线是从家出发,途中先经过中山公园,再经过江阴博物馆,最后到达学校。(出示路线图)如果放学后,他还想沿原路返回,该走怎样的路线呢?
生:返回时,要按现在的顺序倒过来走。
师:你很棒。看,老师这里有一杯水,我现在将它倒出了一些,跟这杯红色的水比,哪杯水多?
生:红色的那杯多。
师:如果刚刚我不倒出水,哪杯水多,你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要想知道哪杯水多,怎么办?
生:把原来倒出来的水再倒回去。
(教师操作)
师:“倒回去”这个方法还真有用。同学们,如果知道了现在两个杯子里的水的情况,要想比较原来两个杯子里的水的情况,可以用“倒回去”的方法。
杜威指出,一切理性思维都是以身体活动和经验为基础的,理性操作源于身体器官的活动。教师首先通过学生每天面对的上学、放学路线问题,激活学生原有认知,接着通过“倒水”游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连续参与两个情境感受,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现实,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提出“倒回去”的策略,将学生“身体参与”置于学习活动的核心位置。让身体体验、感知,是理解知识的前提。
二、以“情境在场”为导向,经历感悟
只有让学生亲身去经历、去探索、去体验,这样的学习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学习,因为学生的学习是具身性的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嵌入”真实的情境中,以“情境在场”为导向,唤醒学生的身体感觉,并实现学生的“身体自觉”,让学生在情境经历中去感悟。
案例二:“铺设地砖”教学片段
师:老师家里要铺一个长2米80厘米、宽2米的卫生间,用30厘米×30厘米的砖铺设,你准备怎样铺设这个卫生间?
生1:卫生间要铺得淡雅一点,黑了看上去不干净。
生2:错了,错了,老师说的是铺设方法。应该用卫生间的面积除以每块地砖的面积,这样就能求出地砖的块数。
师:你能算一算吗?
生2:可以,280×200÷(30×30)=56000÷900≈63块。
生3:你这样算太麻烦了,应该这样列式“(280÷30)×(200÷30)≈10×7=70块”。
师:你能说说用这种方法铺的依据吗?
生3:只要算一下长要铺几块、宽要铺几行,再用长×宽就可以了。
师:但他算出来的块数比你算出来的少呀。
生3:这……
生4:老师,我知道原因了。按照生2的方法铺,虽然使用的地砖块数少,但他拼接得太多了,不好看。
师:(赞许地点点头)是吗?同学们都这么想吗?
生5:我认为生4说的对,虽然节约了地砖,但不美观。
生6:我有不同的意见,我认为生3的方法也不是最好的,按照他的方法铺,要浪费很多地砖。
师:为什么?
生7:对,我来补充,我们可以把地砖切割一部分拼在边上或角落里,这样既美观,又不会浪费。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动手铺一铺,看看哪个同学讲得有道理,打开电脑——我的设计室。
学生在电脑上铺地砖……
马上有很多学生举起了手。
生8:我认为生7说的对,长铺了9块,还多10厘米,宽铺了6块,还多20厘米,只要把一块地砖在三分之一的地方切割一下,就分成了10厘米和20厘米,一块地砖用了两个地方,我鋪好后只用了6×9+9=63块。
学生异口同声地笑着说:“对,我们也是这样铺的。”
课后,学生都说这节课真有趣,他们懂得了很多生活知识……
数学知识的理解,要以“情境在场”为导向。如果没有情境,学生的数学学习是空洞的,他们只能在脑海中假设想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有情、有景的情境场地,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入景入情,使学生在多元化的情境中,经历感悟具象,理解并掌握知识。
三、以“体验在场”为起点,思考辨别
具身体验学习,也就是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教学中要以学生体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