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不止在课堂
【摘要】教学研究,置于课堂,不止于课堂。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巩固和延伸,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数学核心素养融入作业中,让作业回归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使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与生活作业设计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是减负的关键,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而课堂教学也是作业设计的铺垫。如何让设计的作业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双减”政策下,如何做到“减负增效”,这也是数学教师需要探究的问题。
一、数学作业设计现状
随着新课标的推进和“双减”政策的落地,减负增效的呼声越来越高。基于此,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作业设计的重要性,但是设计的作业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如作业形式单一,仍然以书面作业为主;教师设计作业本着“拿来主义”,作业主要使用教辅资料上的,利用互联网资源,获取别人的设计成果,缺少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新,也脱离了自己所教学生的学情。大量重复机械性的训练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这也容易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如何优化数学作业设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数学核心素养概括为“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数学起源于生活又最终应用于生活。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要倡导作业回归生活的理念,把生活融入作业,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能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明白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价值。
数学教学由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构成。这三个阶段是学生建构数学认知、发展核心素养的依托。教师可以这三个阶段为抓手,采取多样化策略引导学生学习。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可以针对这三个阶段,辅之以预习作业、课堂作业、课后作业来优化作业设计,助力课堂教学。
(一)预习作业
预习作业的布置应符合“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能够为学生指明课前预习的方向,以免学生因盲目预习而事倍功半。
1.跨学科的阅读类作业
[案例]在設计“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法”一课的预习作业时,仿照语文学科中阅读理解题型,出示“曹冲称象”的故事材料,提出三个问题:聪明的曹冲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还能想到其他办法吗?在我们之前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或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案例呢?
第一个问题是希望学生理解替换的数学思想;第二个问题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第三个问题是将新知和旧知进行联系。其实,在低学段学生就接触到了替换的思想,比如图形的替换,激起回忆,在学习新内容时就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学生能更快地接受新的内容。
2.联系生活的活动类作业
[案例]在设计“年、月、日”的预习作业时,笔者设计了三项数学活动。活动一:在一份日历上分别找到你和家人的生日。活动二:你知道国庆节是哪天吗?你还知道一年中有哪些特殊的日子呢?把你知道的在日历上圈出来。活动三: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你可以根据天数的不同给它们分分类吗?
活动一和活动二都紧紧围绕生活,以学生生日和喜欢的节日为切入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作业内容简单易操作,使学生对日历有简单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了解我国的一些特殊节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三与新授课内容相关,任务步骤清晰,并提出了一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对新课内容有更多的期待!
3.注重互动的交互类作业
作业一直以来被贴上了枯燥无聊的标签,主要原因在于其缺少交互体验。因此,可以增加作业设计中的互动环节,可以是学生和学生、学生和家长,也可以是学生和教师。游戏之所以吸引孩子,就是因为游戏的交互体验太强了,学生非常需要这样的互动。
[案例]请同学们当一回小记者,回家后对家长进行采访,完成家长的一日作息时间调查记录表,时间范围是从起床到睡觉。然后说说你对他们作息时间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通过这项采访活动,学生和家长会进行互动,学生更了解家长的生活状态,家长能关注到孩子的学习情况,记录表格也为课堂学习中时间的计算做准备。这样的互动让学生感受到作业的乐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在以往的教学中一直不被重视。“双减”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减少作业、减轻学生的负担。“双减”隐含的意思就是“增效”,提高课堂效率。而课堂作业是检验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最直接的方法,即讲练结合、及时反馈。把一些重难点放在课堂中解决,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时会更加轻松。
1.情境类作业,注重趣味性
[案例]在“观察物体”一课的课堂练习中,教师创设摄影比赛的情境,出示一组从不同角度拍摄到的同一个物体的照片,得出“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画面也不同”的结论。随即教师布置完成第一项课堂作业“小小摄影师”:仔细观察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