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
【摘要】深度教学是转变学校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的革新性举措。核心问题围绕核心概念凸显数学思想强调主动参与,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深度理解、能力转化、意义生成和反思感悟。深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要从问题的目标、问题的实施,以及问题的反思等多角度去设计。
【关键词】深度教学核心问题设计
深度教学是转变学校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的革新性举措。重视核心问题的设计,能够将教学导向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能够将学习过程导向科学认知过程、文化实践过程、社会理解过程,甚至是生命实践过程,从而使学习具有意义和生命,有力地促进深度教学的实施。从结果、过程和价值的不同属性去研究深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入。
一、深度教学中核心问题的意义
核心问题突出数学的本质,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形成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核心问题处于知识的联系与发展中,以数学思想为引领,数学方法为抓手,以学生自发卷入主动参与为条件,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培养学习的意志品格。
(一)核心问题以核心概念聚焦数学本质
核心问题作为课堂结构中的梁柱,直接决定了学生认知的深度,只有聚焦数学本质,揭示数学的概念、规律和特质的问题,方能引导学生从表层的认知走向本质的把握,从而洞悉知识的关联,建立起数学知识的结构。在设计核心问题时,要准确地把握核心概念,围绕核心概念设计,前后贯通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感悟数学本质。以“数与代数”为例,数和运算的本质都围绕着计数单位这个核心概念,在“数的认识”时,可以以“数是怎么数的?”作为核心问题。0.3是3个0.1组成的,30是3个十组成的,是3个组成的,从中可以发现,数都是由计数单位和计数单位的个数组成的。在“数的运算”时,可以以“为什么这么算呢?”作为核心问题,“0.5+0.3”是5个0.1加上3个0.1,结果是8个0.1:“50+30”是5个十加3个十是8个十;“+”是5个加上3个。数的加法运算就是计数单位不变,计数单位的个数在相加。学生在核心问题的指引下,对计数单位这一计数、运算的本质有了深层的理解。
(二)核心问题以数学思想促进思维发展
核心问题承载着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任务,它要在核心素养任务分解的过程中,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思想,以数学思想作为引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数学思想就是数学里的哲学,是高度抽象出来具有更普遍的指导意义的方向性的思路和想法。有数学思想引领的问题才有内涵,才能有效的引领学生思维走向深处。比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中,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转化,是如何转化的呢?”这个问题不仅关注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而且还突出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核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核心问题不仅具有数学属性,更要能吸引学生主动的、深入的、持续的参与,在其中产生深入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就是说,核心问题一定要能触发学生情感需求,能够在兴趣的加持下激发学生的意志力。教师可以在上课开始提问,如“为什么要研究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而不研究其它的呢?”也可以在问题的关键处提问:“为什么讲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想到看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呢?”也可以在疑惑处提问:“小数真的是很小的数吗?”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的愿望,触发了学生学习与探索的情感。
二、深度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
在一节课中,核心问题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一个问题串。在问题设计时,要从问题的目标确定、实施过程和反思感悟精心设计问题,提升核心问题的价值。
(一)问题的目标要有利于彰显学习意义感
学习的意义感是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方式在价值识别、价值判断和价值确认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意义体悟和意识过程。要彰显学习的意义,可以从人的意趣和学的旨趣两个方面考量:一方面要看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成为一个快乐的探究者,满足学生作为探索者的人的意趣:另一方面看是否在数字思想的引领之下,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意蕴,体现数学学习的旨趣。
目标的确立要建立在对教材分析和学生学情了解的基础上。以六年级综合与实践内容“树叶中的比”为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综合与实践”的基本要求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以真实问题为载体,经历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树叶中的比”一课安排学生主动发现树叶中藏着的比,问题的目标性体现在“探究”上,即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中事物的关联,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为此,教师设计了核心问题:“相同的形状背后可能会藏着什么相同的数呢?”这个问题既具有极强的探索性,背景真实、答案未知、方法不确定等要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愿望,满足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