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后服务背景下深度融合的课程开发
【摘要】立足“双减”政策,结合课后服务背景下课程开发的现状,本文以音乐媒体和语文古诗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切入点,思考课后服务背景下深度融合的课程开发的必要性,遵循课程开发的趣味性、整合性和延展性三大原则,在此基础上探索课后服务背景下深度融合的课程开发策略,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关键词】课后服务深度融合课程开发音乐媒体古诗教学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指出,“双减”工作的指导思想包括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了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各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开始统筹规划,各中小学随即开始实施“5+2”课后服务。客观上,课后服务的开展能有效规避校外培训负担过重的现象,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减负”。
在课后服务背景下对深度融合的课程开发做新的探索,归根结底是对教育的一次深刻思考。笔者以音乐媒体和语文古诗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切入点,以改善学习生态、优化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将‘减负落到实处”为己任,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课后服务背景下深度融合的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一)能有效优化学习生态
在自然生态领域,人们通常将生物成分按照其获取营养和能量的方式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划分为三大功能类群: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同理,在学习生态领域,按照知识的传输方式,教师、学生和家长也以不同的身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教师负责传道授业解惑,是知识的生产者;学生将习得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知识的消费者;家长从旁协作,助推孩子更好地吸收知识,是知识的分解者。而“5+2”课后服务实施以后,教师要花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的学习上,过度“生产”导致其压力倍增。家长作为“分解者”应当承担的责任随即弱化。而学生也随之被动消费,学习的内驱力逐渐匮乏,学习生态严重失衡。
在课后服务时段开展音乐媒体和语文古詩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开发,可以有效化解学习生态失衡的现象。教师要以音乐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其在音乐中感知蕴藏在古诗中的文化,在古诗中回味镌刻在音乐里的悠扬旋律,将学生“消费者”的身份扩大化,助推其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和表达。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将课后服务所学,以表演、绘画、朗诵、唱歌等形式展现出来,倒逼家长履行“分解者”的职责,重新建构和谐的学习生态。
(二)能有效助推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过程中,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巧用音乐媒体的重要性,通过创设情境,以音乐为媒介打通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其学习的内需。但是,在音乐媒体和语文古诗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习惯于立足一堂古诗课,通过观察古诗教学中音乐媒体的使用是否合理、高效,是否助推课程资源的开发等,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但是,教师忽略了语文课本身就承担着发展学生言语品质、提升其综合素养的神圣使命,在此基础上将课程开发的相关目标再聚焦于语文课,往往会出现“点到为止”的“浅融合”,甚至“貌合神离”的“假融合”。
在课后服务时段开展音乐媒体和语文古诗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开发,能有效助推校本课程研究。
(1)时间上有效延展。教师没有一节课40分钟的限定,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段,鼓励学生借助音乐这一媒介开展古诗学习,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展开探索。
(2)研究深度上逐层深入。教师以语文课的古诗学习为起点,融入古今中外的音乐元素,引导学生或讨论,或表演,或辩论,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展研究。
(3)研究性质发生根本转变。如果仅仅聚焦于一堂语文课,那么学生只能围绕听、说、读、写来开展。但是,如果延伸到课后服务做进一步的研究,他们不仅在学古诗,还在实践、探索、展示,学习过程的体验是真切的,课程开发的过程性资源也是多元的。
二、课后服务背景下深度融合的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在课后服务背景下开展音乐媒体和语文古诗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开发,要考虑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教师要通过音乐这一媒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发掘蕴藏在景物、意象背后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后服务时段,设计有趣的活动环节,如播放一段充满童真童趣的音乐,引导学生想象、思考:听到这段音乐,你想到了童年的哪些经历?你想用哪些词来形容童年往事?在此基础上,由音乐及古诗。简而言之,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学生,以学生的视角选取音乐元素,使其更贴近学生的思维和生活,真正将趣味性融入课程中。
(二)整合性原则
音乐媒体与语文古诗教学的深度融合,绝不是简单叠加、机械应用、表层应用,而是信息技术、教学法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是情境教学法的灵活运用。要确保音乐媒体和语文古诗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开发的有效性,教师就要避免“简单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