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素养导向,创新作业设计
【摘要】“双减”背景下,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升语文作业的设计质量就成为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有效的语文作业应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打破旧有模式,巧妙运用“三单”;紧扣语文要素,设计实践性、趣味性、分层性作业,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核心素养
一直以来,作业都是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它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双减”政策对作业提出了进一步要求,要求全面减少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这说明在“双减”背景下,作业不仅是一个巩固知识、提高成绩的工具,它更应发挥为学生减压增效的作用,有效发挥其育人功能。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新思考新时期作业的价值功能,设计精简高效的语文作业,让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一、打破旧有模式,巧妙运用“三单”
在传统教学中,作业的功能是检测、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且作业往往指课后作业,形式比较单一,内容重复机械,常以大量重复的训练和抄写为主。这样的作业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难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新时期作业应跳出“机械重复”的怪圈,要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作业不应仅仅是在课后对学生学习的检测,更应该覆盖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要关注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是否有真正地学习。因此,在布置语文作业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课前预习单、随堂练习单和课后巩固单,通过“三单”督促学生学习,助力学生素养的真正提升。
(一)搭设支架,促进深入学习
“预习”是指学生事先自学将要讲授的功课的内容。传统的预习作业往往就是读一读课文、画一画词语、查一查不懂的生字词。这样的预习作业缺少挑战和乐趣,难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预习作为学生学习活动正式开启之前的活动,应该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并为后续的学习搭设支架,一张有效的“课前预习单”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设计了如下课前预习单(图1):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童话故事,图1预习单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童话故事,明确童话的体裁,唤醒了他们原有的认知经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故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何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就成为预习单的重点。三个小问题围绕课文和课后练习题展开,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第二大题的第1小题,让学生查找安徒生的资料,训练了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认真预习的学生也会借此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课文作好铺垫。第3小题借助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梳理了小女孩擦亮火柴的次数和看到的景象。这一题训练了学生自主提取信息的能力,并用圈画、标注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
因此,有效的预习作业绝不是单纯的读读写写。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确定解决问题的路径,思考哪些重要问题可以前置,把问题放到预习单中,以学习支架形式部分呈现出来,让重要的学习内容提前呈现,促进后续的深入学习。
(二)随堂练习,力求当堂掌握
“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其实就是在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教师应适当留白,将作业融入课堂。有效的随堂练习也有助于学习过程的进一步开展。下面以《纸的发明》一课为例。
《纸的发明》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课后的两道练习题也精准地指向了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如图2“随堂练习单”立足于课后练习题,运用了图表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关键信息,明确纸的发明过程,也使语文要素在作业中真正落地。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方法传承下来了”。这其实与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本单元“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板块中,有让学生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的要求,这其实也是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所以,教师也可以设计如下练习(图3)。
(三)及时巩固,拓展作业外延
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及时地巩固和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常规的字词巩固作业,教师也要通过课后作业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在作业实践中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运用。“小练笔”作业就有利于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如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第2自然段中作者用了丰富的语言描写了荷花不同的样子,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仿照课文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通过作业反馈,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基本掌握了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写法,并准确运用了“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写出了植物的不同姿态。
二、紧扣语文要素,丰富作业内容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单元结构体系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组合,“语文要素”体现在各单元导语页或课后练习题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语文技能和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