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1/35
1.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
2.重复诵读诗歌,体味它朴素优美、韵律友好语言特点。
3.感受古诗优美节奏和艺术魅力,正确认识古代劳感人民对美好爱情追求。学习目标2/35
新课导入3/35
走近作者《诗经》是我国最早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相传为孔子所编订。原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4/35
体制风(十五国风)雅(大雅、小雅)颂(周颂、鲁颂、商颂)风土之音朝廷之音宗庙之音5/35
表现手法赋比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发所咏之词也。”6/35
整体感知《关雎》的主要内容:它是描写男子追求女子一首古老情歌,感情质朴纯真,语言朴素优美,韵律友好,意境优美。7/35
【第一句】写诗人听到雎鸠叫声,看到洲上雎鸠,而想到那漂亮善良姑娘是自己理想佳偶。【第二句】姑娘劳动优美身姿,让人日夜难忘。8/35
【第三句】追求失败后忧思想念情况。【第四句】姑娘劳动身影,让人幻想能与心爱姑娘欢聚。【第五句】姑娘劳动身影,让人幻想能与漂亮善良姑娘成亲。9/35
细节感知诗人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渴望与追求忧思与烦恼欢聚和成亲受挫幻想10/35
写作特点1.这首情诗特点:(1)语言利用上:重复咏唱,朴素优美、韵律友好。(2)追求方式上:弹琴鼓瑟,敲锣打鼓。(3)追求对象上:是劳动中女子。古朴美11/35
2.托物起兴“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极大作用。开头以雎鸠和鸣情景起兴,是为了渲染一个情意绵绵、痴心相恋情调。鸟儿呼唤——“关关”,从听觉上触动了诗人情怀;随声望去——“在河之洲”,又从视觉上引发诗人遐思——那“窈窕淑女”真是自己理想伴侣呀!后文又屡次以所爱人劳动时优美身姿起兴。12/35
3.韵律友好(1)利用重言(关关)(2)利用双声(参差)(3)利用叠韵(窈窕)(4)利用重章复唱手法。13/35
理一理“相思之路”所听:关关雎鸠所见:在河之洲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君子求淑女爱恋相思梦幻寤寐求之——追慕之心辗转反侧——相思之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钟鼓乐之——欢快热闹板书设计14/35
《关雎》写一个男子对女子思念、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焦虑和求而得之喜悦,表现了古代劳感人民对爱情追求。课堂小结15/35
蒹葭16/35
1.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
2.重复诵读诗歌,分清层次节奏;学习本诗重复咏叹写作方法。
3.感受诗中所表示作者思想感情,提升观赏水平。学习目标17/35
新课导入18/35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整体感知19/35
【全诗三章】(1)用岸边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心上人相会艰难之情。(2)用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乞求和失望情绪推向高潮。(3)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相思之情。20/35
1.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特点是什么?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之情,揭示了人类永存企慕情感。钱钟书《管锥篇》中引用陈启源“夫说之必求之,然为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观点,讲解了《蒹葭》这一艺术情境。细节感知21/35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距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艰难长途。“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即影子。诗篇从哲学高度反应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矛盾引发迷惑,反应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追求。22/35
2.诗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为自己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青年。23/35
3.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爱情追求?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衬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情况。全诗盘旋三叠,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喜爱“伊人”,即使在大河上下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依然神魂颠倒执着专一。24/35
4.这首诗各章基本内容是相同,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么写是否重复?为何?请简明说说你理由。25/35
注意景与情结合。全诗情调凄婉感人,意境朦胧深邃。苍苍芦苇,露结白霜,茫茫秋水,波折河流,水中小洲宛然在目和见之无踪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彷徨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