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评价规则前置:聚焦写作目标,提升写作能力.docx
文件大小:41.91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9
总字数:约4.5千字
文档摘要

评价规则前置:聚焦写作目标,提升写作能力

【摘要】被动完成、评价低效是当前学生写作兴趣不高、写作自信缺乏、写作水平提升缓慢的主要原因。当前作文教学的模式导致了教师评价滞后、学生重等轻评、写作目标模糊。如何改变此现状?笔者在写作教学的研究过程中总结出策略——聚焦写作目标,分析达成目标的载体,以目标为习作导航,作品完成后对照目标的回观及修改。以此帮助学生把握写作总方向不偏离,最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评价规则前置目标能力

美国课程研究专家威金斯和麦克泰提出过一种“逆向设计模式”,这种设计模式主张在教学中先确定学习目标,而后确定教学目标,最后再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并组织教学活动。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这种逆向设计模式能很好地改变教师的作文教学和学生的作文学习定式。评价规则前置,以目标和评价规则为导向,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实现目标、过程与作品的一致性。

一、小学生作文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坐拥着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学生写作的效果并不理想,教师也深感困惑:为什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是得不到提升?谈及写作文,学生就“抓耳挠腮”“无从下手”……

为了了解当前学生作文学习的现状,笔者对学校四至六年级132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关注三个方面:写作兴趣、写作目的、写作评价。

(一)通过汇总,得到了以下数据(见表1~5):

(二)数据分析

1.被动完成,缺乏动力

从问题1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高。从问题5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四至六年级的学生都将“自我欣赏”排在写作动力的最后,学生的写作动力主要源于外部动力;从问题2也可以看出,学生主要是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为目标,大部分学生也不会主动地去写非教师布置的作文。

2.评价低效,规则不清

问题3、4则指向学生对作文评价的认识。问题3是关于“教师评语”的调查,选择“认真看并根据评语修改”的学生只占10%。由此可见,平时教师花费较多时间和心思写的评语,大部分学生都不会仔细阅读,“评语”这个评价方式并没有收到实效。问题4调查了学生对写作“评价规则”的初步认识。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一篇好作文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四年级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想象力”,五年级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修辞方法的使用”,六年级学生则认为“详略得当”最为重要。此外,各个年级的学生都关注到了文章需要达到“字数”“好词好句”等要求。

二、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问卷中体现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写作自信缺乏;当前作文教学中的评价方式效率低下;学生对怎样写好一篇作文的认识比较零散。这也与平时语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水平进步缓慢、大部分学生的作文成绩总是在低位徘徊不谋而合。

(一)归因:评价滞后,目标模糊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师评价滞后导致学生写作目标模糊。

1.当前作文教学模式导致教师评价滞后

目前,作文教学中的评价模式属于“一锤定音”。作文评价虽然是“等第”和“评语”双管齐下的,但学生得知作文的成绩时已经处于完成状态,学生没有根据本次评价再次操练的机会。且教材中设计的各单元习作侧重点都不同,所以教师在本次习作中的评价和修改意见对下一篇习作的指导性也不强。

2.当前作文教学模式导致学生“重等轻评”

由于教师给出的是终结性评价,没有后续的实践步骤,因此学生往往更关注当下作文得到了什么等次,而对教师写了哪些评语、提了哪些修改意见则没有兴趣,即便有兴趣也没有再实践的机会,从而出现“重等轻评”的现象。

3.当前作文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目标模糊

学生重等轻评,关注分数或等第,得到优秀会很开心,得到及格会不开心,却很少追究原因。学生尽管写了很多次作文,头脑中还是没有形成寫某类作文清晰的思路和路径,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写作目标模糊及持续性缺乏。

(二)对策:目标先行,规则前置

如何改变以上的模式和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着眼:一是让习作成为一种探究性的作业,从被动转为主动;二是训练学生采用“评价规则前置”的习作思维模式,心中有竹才能成竹在胸。

笔者认为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采用逆向设计模式能很好地改变教师的作文教学和学生的作文学习定式。评价规则前置,以目标和评价规则为导向,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实现目标、过程与作品的一致性。

三、运用评价规则前置提升写作能力的策略

(一)评价规则前置的实施

评价规则主要由要素、指标、质量等级三个要点构成,教师可以通过评价量表、思维导图等形式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这三个要点的编制与实施,从而以“习作地图”的形式,为学生从目标到作品导航。

1.锦囊:以要素强化目标意识

要素指的是一篇习作不可或缺的组成维度,这些维度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习作的大致框架。在向学生呈现时名称要兼顾趣味性,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笔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