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新世纪的话剧导论??【学习提示】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持续深入、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升,话剧同样呈现出新的面貌,其多元与开放的创作格局变得更为明显。紧扣现实、反映当下、贴近受众是新世纪话剧的一个主要特质;与以往的话剧相比,新世纪话剧展现出一种更为鲜明的融合与创新意识,在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多元化尝试,立足当代、反映现实生活的话剧与回顾历史、带有强烈历史关怀的历史剧齐头并进,对经典话剧的改编也更加全面和多样,具有强烈的人生思考和人文关怀。在本章学习中,要把握新世纪话剧的主要特质。
第三十四章??新世纪的话剧导论??第一节?传承与创新新世纪话剧从受众群体来看只能算“小众”。话剧的文化辐射力较为有限。即便如此,剧作者们依然表现出以往话剧创作的优良作风,在继承并发扬我国话剧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大胆实验与创新。可以说,新世纪话剧的突出表现正是新世纪话剧努力实验与创新的成就。
第三十四章??新世纪的话剧导论??第一节?传承与创新第一,紧扣现实、反映当下、贴近受众是新世纪话剧的一个主要特质。如《北街南院》第二,新世纪话剧传承与创新文学经典。2007年版的《骆驼祥子》话剧便是在继承原作精髓前提下的再创作,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老舍的小说《四世同堂》也是话剧热衷改编的经典作品。第三,新世纪话剧在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多元化尝试。《秋天的二人转》在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色是将二人转与话剧这两种艺术形式进行联合。
第三十四章??新世纪的话剧导论??第一节?传承与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话剧在中国的文艺舞台上展现出自身鲜明的时代特质。不过,虽然新世纪话剧在不断的实验与创新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更应该注意新世纪话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面临的困境。作为传承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新世纪话剧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势必要通过更加深入的实验与创新真正融入大众,成为中国新文化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十四章??新世纪的话剧导论??第二节?现实的关怀进入新世纪后,围绕着变革时代的社会矛盾与问题,剧作者们创作了一系列立足当代、反映现实生活的话剧,显现出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困境和求索,融入了剧作者们的人生思考和人文关怀,如邹静之的《我爱桃花》、李宝群的《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黄盈的《枣树》、万方的《有一种毒药》等。
第三十四章??新世纪的话剧导论??第二节?现实的关怀李宝群的《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是一部反映东北地区下岗工人现实处境的话剧。话剧真实地表现了下岗女工们的生活困境和失落情绪:多年的劳动模范佟丽要强、自尊,丈夫因公殉职后,她独自带着哑女度日,下岗让她不知所措,满含凄楚;三姐温婉、贤淑,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下岗后狂躁酗酒,她受伤的心灵还得包容另一份伤痛;女工平平善良、勤恳,丈夫重伤躺在炕上,上有老人,下有孩子,全家举债度日……
第三十四章??新世纪的话剧导论??第二节?现实的关怀话剧成功地塑造了东北地区下岗工人群像,他们勤劳、朴实,带着东北工业区的地域特征和生命质感。秦铁柱喜欢胡咧咧,是一个个性鲜明、性格独特的小人物。他油嘴滑舌,但在内心深处他是一个大男人,在他充满喜剧性格的背后具有沉甸甸的悲剧色彩。他性格的刚强乐观、心灵的美好善良,以及骨子里充满悲怆感的自尊。作品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佟丽、大咋呼、三姐、平平、亮亮等,作品既写出了她们因为劳动而销蚀掉本应属于她们的女性之美的遗憾,同时更写出了她们在面临人生困顿,以及走向新生活的过程中,在内心深处所具有的女性特有的善良、温柔、坚忍。
第三十四章??新世纪的话剧导论??第二节?现实的关怀黄盈的京味话剧《枣树》的故事背景是20世纪90年代的北京。枣花胡同31号院的众人,可谓北京平民生活的缩影。他们彼此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会为鸡毛蒜皮闹出点小矛盾。小院即将拆迁,他们各自施展心机,而何大妈最割舍不下的是院子里老伴种下的那棵枣树。最后,小院里的人家一一搬离,剩下何大妈寂然独坐在院子里,跟老枣树告别,诉说不舍的心曲。该剧并不直接表现老屋拆与被拆的矛盾,而是旨在表现树与人的关系,揭示的主题是:树没了,人在哪里?情何所系?心何所依?剧作者透过经济社会现象,审视社会与人心。《枣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在亦喜亦忧之间表现着京味文化的隽永。
第三十四章??新世纪的话剧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