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齐秦:在晋楚争霸中处于什么地位?
欢迎来到《刘勃的国学课》。
昨天讲到,楚庄王时代,晋楚两强南北对峙的格局,已经完全确立。其
它国家,也在这个格局中,被安排好了位置,不管乐意还是不乐意,你
的国家命运,基本就只能如此了。
今天就看下秦和齐这两个大国。在晋楚争霸的格局里是怎样的处境。
秦国
秦国我们讲过,一直很想往东方发展,但是通往东方的道路,却控制在
晋国手里。所以秦晋两国的关系,本质上就不可能好。
两国相争,春秋时代的秦国实力还不能和后来比,打不过晋国,干脆掉
头向西发展,于是有了“遂霸西戎”的说法。也就是说,秦穆公被认为
是西方霸主,但不够格算天下霸主。
楚庄王时代,楚国和秦国结成了友好同盟。当时楚国和秦国之间,只有
一条狭长的道路相通,这条路方便两国沟通,不怎么适用于大规模军事
行动,所以秦和楚的冲突比较少;两国又有共同的敌人晋国,所以这个
友好同盟关系,很有现实基础。秦楚之间长期通婚,这个友好关系将对
后来的历史发生深远的影响。
对这个同盟,晋国当然很头疼,因为秦晋两国地理位置太近了,晋国一
旦集中兵力南下去和楚国争霸,秦国就会杀过来。
所以,如果晋国要和楚国来一把大的,会先去把秦国揍一顿,揍得你暂
时消停了,然后我才大军能南下。
仗具体怎么打的,不细讲了。不过有一封信值得一说。鲁成公十三年(公
元前578年),晋军攻打秦国之前,晋国的大夫吕相,就给秦国送了一
封公开的绝交信。这就是著名的《吕相绝秦文》。
这封信,从晋献公和秦穆公说起,一直讲到写信的时候最近的事,痛说
秦国的种种罪行。这封信的厉害之处,就是从头到尾每件事都是真的,
但是又每件事都说的似是而非颠倒黑白。我们知道,秦国和晋国的关系,
秦国固然是打了不少小算盘,但总体上还是晋国不厚道。不管怎么说,
送晋惠公、晋文公回国的,是秦国吧?事先许诺好给秦国的回报,晋国
没给,是事实吧?刷春秋时代的下限,对秦军大屠杀的,是晋国吧……
还有太多的事情,都是晋国出尔反尔。但是这封信写的,都是秦国脏心
烂肺,晋国才是一朵纯洁的白莲花。
最后总结,现在天下诸侯都听说了你秦国的无耻行径,看不下去了。这
里说了个成语“痛心疾首”,所以现在他们都来追随我,希望跟我一起
来打你。所以现在我大军来了,你自己看着办吧!
当时秦国真是吃了没文化的亏,收到这封信,百口莫辩,每一句话都觉
得有问题,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反驳。当然反驳了也不会有人听,因为话
语权在晋国手里。然后秦国就被晋国打了一顿,当时秦国跟晋国真是骂
也骂不过,打也不过。
不过秦国还是挺善于学习的,把这封信反复揣摩研究,将来谁要是和我
们秦国有仇,我们就用这套词儿骂他。北宋的时候发现的石刻文字,所
谓《诅楚文》,这是战国时秦国骂楚国的,也是用的这套颠倒黑白的手
法。所以,这篇《绝秦文》在文学史上还是很重要的,也是选入《古文
观止》的。
当然换个角度看,晋国虽然可以打败秦国,却没有能力消灭秦国。这时
秦国都城在雍,关中盆地的西端,还没有在咸阳,这个好处就体现出来
了。
如果秦已经迁都东边的咸阳,那么晋军一过黄河,比较容易兵临城下;
雍在陕西宝鸡那边,要从黄河东边跑过来,还要再经过北洛水和泾水等
地理障碍。距离那么远,沿路那么穷,晋国的后勤会出大麻烦。
基本上,能过泾水,对晋国来说就算大成就,再坚持往西,就人心散了
队伍不好带了。最著名的战例是鲁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晋国
率领诸侯联军,一直打到了今天的泾阳县,这是距离雍城最近的一次了。
这时就坚持不住了,晋军主帅说:“大家看着我的马头行动!”留下来
一个成语,叫“马首是瞻”。但贵族制下,谁也不服谁的情况又出现了,
有人说:“我的马头是想向东去的。”于是这人就自己撤了,大家也就
跟着撤了。
晋国人事后总结,管这一战叫“迁延之役”,就是拖拖拉拉的战役。
所以,秦晋之间就是这么个关系,秦国打不过晋国,晋国灭不掉秦国,
但时不时要打一打,不大可能有什么决定性的后果。
齐国
再看齐国。齐国大多数时候在晋国领导的华夏同盟里面,主要问题是对
晋国的霸主地位不服。
毕竟这个霸道秩序,是我齐国创造的啊,凭什么霸主却是你晋国呢?
齐国和楚国之间距离太远交通不便,反而很少有什么直接冲突。
齐国就惦记着夺回中原霸主的位置。但是,大家都是华夏国家,直接和
晋国翻脸开战,那是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的,所以齐国也只能先拿身边
的小国下手。
齐国西边是卫国,西南是鲁国,另外还有一些更弱小的邻国,齐国常常
通过逼迫它们服从,来彰显自己的大国地位。这些国家便选择抱晋国的
大腿来自卫,晋国也乐意或明或暗地支持它们,这样一个鲁、卫领衔的
小国就仿佛形成一条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