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皮:千年古县的文化与经济新篇》
南皮县地名考
一、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南皮县地处河北省东南部,沧州市南部,北纬37°50′—38°11′,东经116°30′—117°02′,总面
积8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4.7万余人,是连接京津冀与齐鲁大地的交通枢纽。境内地势平
坦,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无霜期约185天。大运河沧
州南皮段全长21.8公里,形成独特的运河文化景观带。
历史上,南皮地域自春秋属齐,战国属赵,秦代正式置县,是今沧州市境内唯一县名从秦朝延
续未变的千年古县。西汉时属勃海郡,东汉至北魏时期为渤海郡治达330余年,唐代属河北
道沧州,宋代属河北东路河间府,元代属中书省河间路,明代属北直隶省河间府,清代属直隶
省河间府。民国时期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1952年划归河北省沧县专区,1962年恢复南皮
县建制,隶属沧州市至今。
古皮城遗址位于县城北张三拨村西,是春秋时期齐桓公北伐山戎修筑的皮革制造基地,现存
8.5米高的望海楼基座与绳纹瓦砾,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地名由来与文化内涵
“南皮”之名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北伐山戎,在此地为军马修制皮革盔甲,因
城北有北皮亭,故称“南皮”。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正式设县,取“南面皮革之城”之
意,体现了古代军事防御与手工业的结合。这一名称历经2200余年沿用至今,成为河北省
31个未改名古县之一。
南皮别称“文宗故里”,历史上涌现出东汉文学家王豹、唐代诗人刘长卿、清末洋务重臣张之洞
等文化名人。张之洞祖籍南皮,其洋务运动与教育革新精神至今仍铭刻于香涛文化园中。
三、文化传说与历史印记
1.古皮城的皮革传奇古皮城作为春秋至隋代的皮革制造中心,曾是华北平原重要的手工业基
地。传说东汉末年,曹操在此屯兵时,曾利用皮革作坊制作战鼓,留下“皮城战鼓”的典
故。唐代诗人刘长卿途经此地,写下“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梁”的诗句,描绘了古城的军
事与经济地位。
2.大运河畔的红色记忆抗日战争时期,南皮是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1944年,八
路军在南皮县发起“解放战役”,吕正操、萧华等将领在此指挥战斗,留下“回民支队”“地道
1
战”等英勇事迹。南皮烈士陵园安葬着中共早期革命家张隐韬等烈士,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
地。
3.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南皮祁家御膳窝头以小米、黄豆、栗子为原料,采用石磨传统工艺制
作,曾为宫廷贡品,2016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禾盛手工醋沿用清代秘方,经
36道工序酿造,2020年被纳入“品味南皮”区域公用品牌,畅销全国。根雕艺术作为市级
非遗,艺人赵福达以枣木为材,雕刻出寿星、花鸟等作品,年创作千余件,被誉为朽木化“
神奇”的民间技艺。
四、地理环境与行政区划变迁
历史上,南皮地处古黄河冲积平原,地势低洼,古黄河、滹沱河在此交汇,形成“九河下梢”
的水网格局。《水经注》记载,古黄河曾流经南皮城南,滋养了肥沃的土地与发达的农业。宋
代为防御辽国,人工开凿“御河”(今大运河),将南皮纳入北方水系防御体系,促进了商贸往
来。
行政区划方面,南皮历经多次调整:西汉属勃海郡,隋属渤海郡,唐属沧州,宋属河间府,元
属河间路,明属河间府,清属直隶省。1958年曾并入交河县,1962年恢复建制,形成现辖8
3
镇乡的格局。
五、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
南皮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五大文化板块:
?皮革文化:以古皮城遗址为核心,展现古代皮革制造业的辉煌。
?状元文化:唐代张文蔚、清代张之万等科举俊杰,体现文风昌盛。
?红色文化:冀鲁边区革命根据地,留下丰富的抗战遗迹。
?非遗文化:祁家窝头、永禾盛醋、根雕艺术等多项非遗项目。
?运河文化:大运河沿线的生态景观与历史遗存,如石金刚公园、香涛公园。
经济上,南皮以五金机电、玻璃制品、纺织服装为主导产业。全县拥有五金机电企业近4000
9300“
家,产品覆盖航空航天、汽车家电等大领域,年产值近亿元,被誉为中国五金机电之
乡”。农业以抗盐碱小麦、大棚蔬菜为特色,2021年粮食总产量达10.7亿斤,实现十五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