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让有效讨论助力学生科学思维发展.docx
文件大小:40.34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09
总字数:约3.12千字
文档摘要

让有效讨论助力学生科学思维发展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以探究实践为主要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树立基本的科学态度。小学科学课程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特征,科学课堂活动形式主要由实验和讨论构成,但无论是实验型课堂还是讨论型课堂都离不开有效的讨论。有效讨论指向明确的问题解决,可以催生思想火花,提升学生科学思维,更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示,而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智慧和策略。

【关键词】科学教学有效讨论讨论型课堂科学思维

物理学家海森堡曾指出,科学源于讨论,扎根于交流。

从古至今,交流讨论一直是促进知识传播、观念交融、思维提升的有效推动力。在现在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若能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势必能碰撞出不一样的思维火花。尤其在科学课堂上,将有效的讨论交流和实验活动探究进行有机结合,对于提升科学思维、涵育科学素养至关重要。

一、从“动手”到“动脑”,一个关注点的转变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学教育越来越受重视,越来越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投身科学教育的改革实践中。其中,对于科学课堂有效性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对于提高课堂有效性,不少专家学者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方式、实验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很多教育教学工作者将注意力集中于科学课堂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不可否认科学实验在整个科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实验之前的预设交流、实验过后数据的分析汇总、学生观点想法的碰撞、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进阶也不可或缺,均以有效的讨论交流为载体。

科学新课标倡导“教学是同为主体的人之间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往”。但目前的小学科学课堂上仍存在学生思维参与度低,学习主动性差、低效等问题。而这一切也与科学课堂上有效讨论没有引起教师、学生足够的重视,抑或教师对于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缺乏一定的经验和方法有关。因而,在探讨科学课堂有效性这一问题时,一线教师除了将关注点放在实验教学上,还要从讨论活动入手,让学生的讨论做到真正有效,让学生的思维力真正得到提升,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真正做到既动手、又动脑。

二、从“闲散聊天”到“有效讨论”,一次质的飞跃

一个有效的讨论型课堂在呈现形式上多以学生的讨论交流为主,而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不难发现,不少学生以交流讨论的名义在聊与课堂无关的话题,抑或讨论的焦点已经与本节课的主题背道而驰。这样的讨论只能说是“闲散聊天”或“无效讨论”,那么何为“有效的讨论课堂”呢?

(一)有效的讨论指向明确的问题解决

有效的讨论围绕着明确的主题展开,学生的讨论过程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而一切与最终问题解决无关的话题都应及时被遏止。如在讨论“空气污染来源”这一话题时,一个学生提到了汽车尾气,而其他学生却借机聊起了不同的汽车品牌,这样的讨论显然偏离了问题主题。如果以一张图来示意指向明确的问题讨论,我们可以借助当下比较流行的“鱼骨图”,如图1。

所有的观点都指向最终的问题解决,随着讨论的深入,“鱼骨”的轴心线不断延长,更多的分支融入,形成一个丰富而明确的观点体系。

(二)有效的讨论可以催生思维新亮点

有效的讨论是一个思维碰撞、观点交互的过程,免不了质疑与否定,修整与迭代,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得一些启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考。同样以“空气污染”的课堂讨论为例:在讨论空气污染原因时,有学生指出火力发电需要大量燃煤,会造成空气污染。讨论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时,另一个学生指出现在的公交车基本都为电动公交,可以有效减少尾气排放。此时第三个学生指出:前一个同学说到发电有污染,现在又说到了电动公交环保,为什么?听到第三个学生质疑的一瞬间,作为教师是欣慰的,这说明在整个讨论过程中他学会了倾听并知道思考。接下来学生们指出,这两种发电方式的区别,同时联想到了一些环保新能源,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等等。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更加深入透彻,辩证、分析的思维能力也在讨论中上到一个新台阶。

(三)有效的讨论是一次综合素质的展现

霍德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就曾指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多种相对独立的智能: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社交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在不同智能领域的发展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在有效讨论中,学生将充分运用其言语智能,并根据讨论主题适当调动其逻辑数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社交智能等。每一场精彩而又有效的讨论活动无疑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出新要求。此外,在讨论过程中无论是师生,还是生生之间都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姿态,为了保证对话的顺利进行,所有人都要学会正确地倾听,懂得尊重与共情。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可终身受益。

三、从“话题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