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理解厚植爱国情怀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文本理解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保障,立足文本理解、厚植爱国情怀,是语文学科实现育人目标的教学路径。在教学中,教师要整体建构单元目标,细化爱国主义内涵,让学生体验爱国主义的全面性;要立足时代背景,感悟不同时代爱国主义的一致性,感悟爱国主义精神内核;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并自主表达,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实现语文素养与学生核心素养的融合共生。
【关键词】爱国情怀文本内涵单元教学
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是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萌芽阶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爱国情怀非常重要。
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统编版语文教材选编了一些爱国题材的课文。教师应合理利用教材,以语文课堂为阵地,引导学生认识祖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发挥语文“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
一、立足整体目标,理解爱国主义内涵
统编版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爱国题材文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大约有40篇,在第一、二学段主要以单篇课文的形式选入,如《朱德的扁担》《吃水不忘挖井人》;从第三学段开始,编排了专门的革命文化主题单元。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阅读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是传承红色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使其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小岛》四篇课文。引用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单元导语,课文或写诗,或叙事,或描绘人,表达了浓厚的爱国情感。课文字里行间饱含着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这是一个让学生从关注自我到关注社会,实现由个体向社会人的转变的过程。因此,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根据需要搜集资料;二是结合资料更深入地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两个方面是有机融合、不可分割的。
以“借助写作背景资料,深入体悟爱国之情”为导入,笔者制订了单元整体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32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会写24个词语,读准1个多音字“哼”;(2)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爱国之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体现;(3)能通过不同渠道搜集整理、筛选出对课文理解有帮助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体会这些资料对表达情感的作用;(4)写作运用相关资料,体现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把热爱家乡的感情表达出来。
为了实现单元整体目标,笔者对每节课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且系统设定了每个课时的爱国主义教学目标及路径。
(一)在诗词欣赏中感受爱国之情
《古诗三首》中诗人通过精炼的言语表达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振兴中华的理想,感情真挚而直白。“遗民泪尽胡尘里,难忘王师又一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些诗句让我们看到诗人陆游对收复中原的渴望,对生前看不到祖国统一的悲伤。“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对南宋统治者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生活的讽刺。龚自珍辞官南下,写下《己亥杂诗》,描绘了鸦片战争前一年,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卑躬屈膝,对内欺压百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诗人渴望實现一腔报国之志。因此,笔者将本课目标设定为:能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和相关资料,以及已有阅读经验进行推测,理解诗句的大意。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能借助写作背景等资料,说出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二)在文章诵读中体会爱国之情
在《少年中国说》中,梁启超表达了少年和中国的关系,作者期盼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使人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课文句式规整,感情表达强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声情并茂地朗读。因此,笔者将本课目标设定为:结合注释、工具书和相关资料把课文大意说清楚;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经历等资料,理解文章中运用“潜龙”“乳虎”“鹰隼”等形象描述“少年中国”的用意,理解作者赞美“少年中国”的原因和情感,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小岛》中边防战士驻扎海岛,他们平凡而伟大,他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坚守、付出。因此,笔者将本课目标设定为: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以守岛将士的口吻,把搜集到的资料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介绍海岛生活。了解我国海岛分布情况,体会海防的重要性。通过我国守岛部队的生活,体会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付出,赞美守岛将士的赤子之心、爱国之情,凸显平凡中的伟大。
(三)在历史学习中感悟爱国之情
圆明园是中国园林的瑰宝,是世界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