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泊头地名:运河文明与地方发展的见证》.pdf
文件大小:259.97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6-09
总字数:约2.33千字
文档摘要

《泊头地名:运河文明与地方发展的见

证》

*泊头市地名考

一、市名溯源

泊头之名源于运河漕运,其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时期。据《嘉靖河间府志》记载,金代交河县置

10镇,其中新桥镇为军事编制驻地,后逐渐演变为地名。明代,随着大运河的疏浚与漕运兴

起,此地因地处运河码头而逐渐繁荣。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设新桥驿,俗称泊头驿,

取运河泊船之地之意,泊头之名由此确立。“”“”

关于地名由来,民间有多种传说。一说隋炀帝乘龙舟下江南至此遇风浪停泊,故得名“泊头”;

另一说因地势低洼多水坑,古称泊浒,后谐音为泊头。但这些说法缺乏确凿文献支持,目“”“”

前主流观点仍以运河码头命名为信。

二、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

泊头地处冀中平原,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汉至隋唐时期分属河间郡、渤海郡等。隋代大运

1167

河开通后,泊头因漕运地位日显,唐代属沧州,宋代为交河镇,金大定七年(年)置交

河县,泊头属之。明代设新桥驿(泊头驿),清代属河间府。民国时期,泊头曾多次调整行政

区划,1946年设泊头市,1983年交河县并入,形成今之规模。

三、乡镇地名考

(一)交河镇

1073

交河镇位于泊头西部,因古滹沱河与高河在此交汇得名。宋熙宁六年(年)设交河镇,

1371

金代升为县治,明洪武四年(年)迁至今址,成为交河县政治中心。镇内现存明清古

街、文庙等遗迹,见证了其作为运河重镇的历史地位。

(二)富镇

1387

富镇原名富庄村,北宋建隆年间立村,因富姓聚居得名。明洪武二十九年(年)设富庄

驿,成为京开大道与老盐河交汇处的交通枢纽,遂改称富庄驿村,后简化为富镇。镇内日华宫

遗址为西汉河间王刘德所建,曾是儒学研究中心,文化底蕴深厚。

1

(三)郝村镇

郝村镇因镇政府驻中郝村得名。据载,该村始建于明代,以郝姓聚居为主。郝村镇是泊头传统

铸造业中心,素有铸造之乡之称,铸造技艺可追溯至隋唐,“”2007年被列为国家级非遗。

(四)寺门村镇

寺门村镇原名四门村,明永乐年间迁民立村时,因村旁古庙有四门而得名,后演化为寺门村。

镇内有多处古码头遗迹,如苑码头、顾码头等,反映了运河漕运的历史风貌。

(五)文庙镇

2070

文庙镇因明代文姓老者主持修建天齐大殿而得名。镇内小五金产业始于世纪年代,是

华北地区重要的五金制品集散地。

四、运河文化与地名

大运河贯穿泊头全境,对地名形成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泊头运河沿岸设有南码头、北码头等

货运码头,以及解放桥、胜利桥等交通节点,这些地名至今沿用。此外,运河沿线的“东西

”“”

汀阁上村等地名,亦与漕运管理、仓储设施相关。

五、经济与文化地名

(一)铸造业

泊头铸造历史逾千年,素有中国铸造名城之称。后八尺村被打造为铸造小镇,王武庄镇“”“”

亚龙铸造厂传承失蜡法技艺,成为产业文化地标。“”

(二)鸭梨产业

泊头鸭梨种植始于唐代,明清时期列为贡品。境内“鸭梨之乡”“梨园屯”等地名,凸显了这一农

业特色。

(三)工业遗产

“”“”

近代工业兴起后,泊头出现火柴厂街铸造胡同等地名,记录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亚洲

最大火柴厂虽已停产,但其旧址仍为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

六、文化与宗教地名

(一)日华宫

2

富镇严铺村日华宫遗址为西汉河间王刘德所建,是汉代儒学研究中心,现存清乾隆行宫遗迹及

“日华宫遗址”石碑。

(二)清真寺

泊头清真寺为华北地区最大清真寺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其建筑风格融合伊斯兰与中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