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伍子胥:历史的三重叙事
欢迎来到《刘勃的国学课》。
昨天讲了楚平王,今天说楚平王的仇人伍子胥,楚平王灭了伍子
胥全家。
照例,《左传》的叙述分几层。
第一层叙事
先看第一层,大概是:
楚平王的太子叫建,楚平王任命伍奢做太子的老师,又任命费无
极做太子的少师。
太子不喜欢费无极。楚平王为太子从秦国娶亲,费无极参与了迎
亲,回来后就劝楚平王自己把儿媳妇娶了,楚平王同意了。
费无极又劝楚平王,您负责加强对南方的统治,让太子去负责北
方边境的防务,楚平王又同意了。于是太子离开国都,去到城父,
城父在河南襄城,是战略要地。父子之间有了距离,(费无极)
搞事就更方便了。
后来费无极又向楚平王举报太子和老师伍奢谋反,楚平王就把伍
奢喊来问询。伍奢为太子辩护,楚平王就把伍奢关起来,派城父
司马叫奋扬的,去杀太子。
奋扬同情太子,放太子跑了,自己来见楚平王认罪。
楚平王审问他:“话从我的嘴里说出去,送到你的耳朵里,是谁
告诉建的?”意思是我秘密通知你去抓我儿子,怎么会走漏消息
的?
奋扬回答说:“我告诉他的。大王您曾经命令我说:侍奉太子,
要像事奉您一样。那么我忠于您,当然也就要忠于太子。我接受
了您前一个忠于太子的命令,也就不忍心执行您后一个杀死太子
的命令。他逃亡后我就后悔,想抓他也来不及了。”
楚平王说:“你敢回来见我,又是为什么?”
奋扬回答说:“被派遣而没有完成使命,召见我又不回来,这是
再次违背命令,逃走也没有地方可去。”
楚平王说:“回城父去吧!”让他继续担任城父司马。
费无极对楚平王说:“伍奢的儿子很有才能,如果逃到吴国,将
成为楚国的祸害。可以用赦免伍奢为条件,把他们召来。”
楚平王又照计而行。
伍奢的大儿子伍尚(在棠地任长官,《左传》里也叫棠君尚),他
对弟弟伍员(yún)也就是伍子胥说:“你到吴国去,我回去陪
父亲一起死。我才智不如你,所以我能够陪父亲死,你能够为我
们报仇。父亲召我们回去,一个人也不回去是不可以的;杀父之
仇,这个仇不报也是不可以的。为了救父亲宁死也要回去,这是
孝;终究能建立报仇的功业,这是仁;我们兄弟根据各自的长处
作出选择,这是智;知道必定会死,这是勇。不能抛弃父亲,也
不能败坏名誉,你就听我的话努力吧。”
于是伍尚回去了,伍子胥没回去。
伍奢听说子胥逃跑了,说:“楚国君臣,以后恐怕饭也吃不安稳
了。”楚国人就把伍奢和伍尚一块杀害了。
这件事,后来司马迁也讲了一遍,就是《史记·伍子胥列传》,《史
记》版本,比《左传》要精彩得多。
第一,《左传》没有讲费无极为什么劝楚平王自己娶秦国公主,
当然公主是后世的叫法,我们这么说是为了表达方便。《史记》
则强调,秦国公主太漂亮了,楚平王就是个老色胚。
第二,《史记》给奋扬减戏了,他放跑太子的事,简单提一句就
完了,次要人物不用太出色;也给伍尚减戏了,《左传》里伍尚
给伍子胥上课,你应该逃亡,应该逃去哪里,你逃亡我去死,意
义在哪里,话都让伍尚说了。《史记》则改成了伍子胥揭穿了楚
平王的阴谋。这都是很重要的叙事技巧,不能让读者分散注意力,
戏就得在主人公身上。
第三,《史记》里伍子胥的经历,那是真动人心魄。
从兄弟俩讨论要不要回去陪父亲一起死这段开始,《左传》是商
量好了就分头行事了;《史记》则变成了,抓兄弟俩的人已经来
了,伍子胥拉弓搭箭,你们要不要动手,把人全震慑住了,然后
扬长而去,就是绝世高手的气场。
然后你注意到没有,《左传》里伍子胥到吴国去,就三个字“员
如吴”,伍子胥到吴国了,没有任何波折。
《史记》里伍子胥那个流亡路线,复杂了,中途好经历过政变、
追杀、义士搭救……那叫一个精彩纷呈。这已经成了中国文学史
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母题了。
但说实话,回到历史的话,大概就是《左传》里这三个字,“员
如吴”,伍子胥到吴国去了。
为什么说不是《左传》记述有疏漏,而是这些波折就是不存在呢?
论证放在下文:
费无极向楚平王进谗言,说的是:“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
国。”伍奢的儿子是人才,如果到了吴国,必然构成对楚国的威
胁。伍尚对伍子胥说的是:“尔适吴,我将归死。”你到吴国
去,我回去陪爸爸死。大家都看准了,要报仇,只能去吴国。而
且,《左传》对伍尚的称呼,是“棠君尚”,兄弟俩当时应该是
驻守在“棠”这个地方。棠就在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
也就是说,棠是楚国为防御吴国而设置的一个突出到东方的据
点。吴国的都城,传统说法是在苏州,距离六合是非常近的,结
合现代考古成果,有学者推断当时吴国都城还在常州和无锡之
间,那就更近了。我一直是相信《左传》的,所以我有一个猜
测,所谓伍子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