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学而“追”?“思”出精彩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要顺应学生的研究情况,通过“追问”激活他们的思维,拓宽思维的广度,增加思维的深度,让学生在感受思维力量的同时,获得自我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追问思维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再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由此可见,“问题”可以说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起点。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有很多学生不太会“发现问题”,缺乏问题意识,他们在被动地等待着教师的“给予”,课堂上常处于“一片平静”的状态。在进行研究活动时,很多学生也常会使用直觉和习惯进行研究,没有自觉地运用思维去解决问题的意识,这也造成了同一学段学生的思维水平存在差异性。
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呢?这就需要教师善于使用“追问”这一门教学的艺术,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用追根究底的设问帮助学生理解透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例来谈谈教师如何顺应学生的研究情况,通过追问激活他们的思维,拓宽思维的广度,增加思维的深度,让学生在感受思维力量的同时,获得自我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一、在冲突中追问,因“疑”而“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动机来自他们对真实情境的观察、理解和分析,是由学生自己发起的,而不是由教师直接提出的。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认知冲突”展开追问,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发现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的热情。
如在开展“让垃圾回家”这一主题活动时,教师让学生利用课间漫步在深秋的校园里,拍摄自己看到的校园景物。学生拍的都是校园中的美景,但校园里的景物都是美丽的吗?教师也随即展示了自己拍摄的照片,这是一组不同时间段的操场的照片。通过观看照片,学生发现:虽然都是操场,但那里有时有垃圾,有时没有垃圾。当“美”与“丑”同时出现在同一地点时,“认知冲突”就产生了,教师的追问也随之而来——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
生1:这是同学们乱扔的。
生2:可能是因为同学们在校活动的时间延长了,所以有了垃圾。
生3:为什么操场上有时有垃圾,有时没有垃圾呢?
生4:应該是保洁阿姨来打扫过。
生5:对,我看见过阿姨在扫操场。
师:可是,为什么一大清早,才7点钟就有垃圾呢?
生6:可能是前一天晚上同学们留下的,保洁阿姨还没有来得及清扫。
生7:现在有课后延时服务了,有很多同学都是晚上6点才放学,可能是他们留下的。
生8:还有上社团的同学,他们放学也晚。
师:其实,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有着不和谐的画面的,不只有这一处。老师这里还有几组图片(大门口、天井、拐角),请每个小组上台抽取一组,试着从中找到问题,并猜测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
(师生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与交流可以发现,今天我们谈论的都是有关“垃圾”的问题。垃圾有它自己的家,那就是垃圾桶、垃圾箱、垃圾站。发现问题,就要去解决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想想办法,让垃圾“回家”吧!
从这一段教学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的思维正在慢慢被打开。通过观察图片,学生们不停地猜测着造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参与研究的兴趣高涨,在随后的研究中,他们也在努力想办法把垃圾送“回家”,让校园变得更加美丽。因“疑”而“思”,不仅满足了学生自身的需要,也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研究活动中。
二、在浅表处追问,因“思”而“得”
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由于受到知识、能力、外部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学生虽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主题研究,开展了相关活动,但他们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不显著,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从而影响了后续的学习兴趣,失去持续研究的动力。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唤醒和激励。教师可以在学生思考的浅表处,通过适当的深层次追问,打通他们的思路,拓宽思维的广度,使其感受思维的力量。
在开展“老门东半日游”主题活动时,教师设计了一个任务情景:从一位外地孩子的委托入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这一家三口设计端午节时到南京老门东进行半日游的路线图。在学生自主设计完路线图后,教师先让他们观察其他小组设计的路线图,说一说最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和建议他们改进的地方;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归纳、整合,让他们逐渐明确设计线路的基本要素——明确的主题、清晰的路线和新颖的标题。假如活动到此为止,那研究成果就浮于表面了,于是教师针对学生作品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又展开了追问。教师用一系列的问题引领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得出结论:在设计游玩线路时,不仅要关注设计线路的基本要素,还要能够从游玩时间、游玩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