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论语》:是怎样产生的?
欢迎来到《刘勃的国学课》。
今天是我们《论语》单元的第二讲。昨天说了一个不严谨的说法,《论
语》是孔子语录,那严谨一点应该怎么说?
何谓“论语”
先解释“论语”二字。
语是言语,也有解释是“答述曰语”,是回答问题时所说的话。
论既然读阳平,第二声,则不是讨论的意思。撇开玄奥的解释不谈,朴
素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论就是编纂,则《论语》就是语录汇编的意
思;二,论是选择,则《论语》就是语录选的意思。
来头越大的书,书名越平淡。类似基督教的《圣经》,这是中文的叫法,
既尊为经典,又加“圣”修饰,反而显得有点虚张声势。英文则不过是
THEBIBLE,这本书的书名就叫《书》,才显得既平平无奇又至高无上。
《论语》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如果大家上网搜的话,大概会看到这么
一个说法:
《论语》(lúnyǔ),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
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百度
百科)
这个说法来头很早,依据是《汉书·艺文志》: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
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我们拆解下这句话,这个说法告诉我们三点:
第一,《论语》的主要内容,是孔子的言行。也有些是弟子的言行,其
实还有其他相关人的言行。不过,古人的观点是,即使不是孔子说的,
也是“接闻于夫子之语”,就是从孔子这里听来。所以,《论语》里的
有些话,哪怕《论语》明明写了是其他人说的,你也可以把他当作孔子
的话。比如说: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子夏说:“做官仍然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仍然有余力就去做官。”
这是子夏说的,但你如果说:“孔子说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也不算错,因为古人默认这是子夏在转述孔子的话。
第二,孔子并不是《论语》的作者,他自己是不知道这本书存在的。
《汉书》说,孔子去世,门人们聚集在一起,编成了《论语》,感觉成
书就在孔子去世后不久。所以过去的学者,往往喜欢讨论,编《论语》
的究竟是哪几个弟子为主。
《论语》里写到孔子一个弟子曾参的死,这个信息很重要。因为曾参比
孔子小四十六岁,在孔子的学生里年纪算小的,曾参哪年死的虽然也不
确定(有说活到七十一岁的,证据不足),但可以肯定寿命不短,换言
之,他去世的时候,孔子的学生还在世的已经不多了。
所以,《论语》成书,最早也是孔子去世之后几十年的事。书里的语录,
是学生记的,但编到一起,大概是学生的学生的工作了。
第三,《论语》成书是在战国初期。
这一点,其实就是由上一个判断推出来的。
孔子去世,就是春秋结束的标志,而曾参去世的时间,就是战国初期,
这是《论语》成书时间的上限,不可能更早了。但有没有可能,其实比
较晚呢?
疑点是有的。
孟荀读过《论语》么
战国中期的孟子,和齐宣王之间有一段对话: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
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孟子·梁惠王上》)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
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传人,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
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实在要说的话,那么还
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孟子的话,很成问题。《论语》里面,是有齐桓公的,孔子对齐桓公、
管仲君臣,是高度评价的。对晋文公,孔子确实不喜欢,但也是提到过
的,我们前面课上也引用过: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论语·宪问》)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所以顾颉刚先生说,如果当时齐宣王摸出一卷《论语》来,只怕气氛要
尴尬。
但是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不但齐宣王没有看过《论语》,孟子也不
知道《论语》存在。
孟子从来没有提到过一种叫《论语》的书。当然孟子知道很多孔子语录,
《孟子》书里,总共二十九次引用孔子的话,其中有八条,是和《论语》
里的内容能对应上的(顾炎武《日知录》卷七),但具体辞句,有时差
别很大。
所以有可能,孟子读到的,是一种和今天的《论语》不一样的孔子语录
集。
到战国晚期,另一位儒学大师荀子很活跃,荀子也喜欢引用孔子的话。
最近这些年,出土的战国文献很多,其中有很多关于孔子的内容,有的
和《论语》里的话能对应上,有的不能。
所以,战国时代应该是有很多种孔子语录在流传,但通常并不使用《论
语》这个书名。
[注1]
在这样的氛围里,要产生一部我们今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