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园田自然悟守拙真意
——走近陶渊明:五斗米与一篱菊的抉择
导入山水同源,进一步感悟生命需要突围时,他做出的选择“生命需要突围时”?前设可以吗
一、读诗体情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五言古诗,一韵到底,舒缓自如,充满了从官场回归田园的喜悦与欢愉。诵读诗歌,把握语调、节奏,感受与之相应的感情。
读的时候感觉如何?感情如何?
学生回答,没有评价,过渡到下一页
二、依诗探志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陶渊明弃官归隐是否出于本心?是否心甘情愿?请以小组为单位,回归文本。自由诵读,寻找依据,细致讨论。
这算“梳理”吗?会不会太宽泛?抓手?请以小组为单位,回归文本。自由诵读,寻找依据,细致讨论。学生有观点,依据?4组交流。——下一环节(至此10分钟)
陶渊明生平轨迹1.为何归隐?
以生平轨迹探究“为何归隐”还是“是否心甘情愿”等同否从生平简介探究是否合理?在生平简介中是否有“设定”或者“别人的观点”?如“既想一展宏图,仍眷恋田园”等,是不是或明或暗的已经在回答“是否心甘情愿”?
官场的尘杂羁旅行役的奔波迎来送往的官场礼制政治的斗争、权力的倾轧自我的性情沉静少言,不慕名利率真不羁,不堪吏职简傲自守,不善巴结家庭的影响亲老家贫孝顺母亲亲朋关心从官的身份回归民的层次从饱暖的生活回归窘迫的生活突破世俗的偏见,做出士人离开仕途俸禄安身立命的选择
上页的结论预设性问题
2.归去何为?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陶渊明《〈感士不遇赋〉序》从伪善的世俗回归真纯的田园从普世的“俗韵”回归清醒的“守拙”突破没落的魏晋风流,做出回归到真实的自然主义人格的选择?????“拙”与“巧”相对,具有朴素纯全、自然天成的特点。“巧”对应的是世俗层次,充满机心、智辩、伪诈与巧利;“拙”是对巧的超越,主张不强为,无机心,不造作,不浮华。“守拙”是道家的基本生存方式和人生哲学。①根据本诗和《老子》《庄子》选文,概括“拙”的含义。
根据〈感士不遇赋〉序是否说明他“感不遇”,所以选择是无奈的选择。是否心甘情愿不需回答了是吗?探究“拙”的内涵,“守”的表现。(不明确探究的核心点)——一节课可以探究几个问题,彼此间什么关联?
陶渊明诗歌“守拙”哲思相关诗句品读归园田居(其一)???见素抱朴(老子)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归园田居(其二)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②完成表格,体会陶渊明诗句的“守拙”真意。
对这首诗的文本解读是否过于架空?什么是“梳理与探究”?
三、辨诗品意这样写好吗?1.对比阅读:分析陶渊明与以下文段语言风格之不同。
对比的目的是?古风与现代散文的对比是否太庞大?对比哪个点?简洁?金山、金纱——华丽?那现代写景的有很多朴素的啊,豆包的一段就配合陶渊明比了?
三、辨诗品意2.对比阅读:分析陶渊明与其他诗人归隐情怀之不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常建《宿王昌龄隐居》)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李顾《望秦川》)树密檐偏冷,泉深阶镇寒。(王绩《山家夏日九首·其三》)
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沧浪诗话》渊明之诗质而自然
如何梳理,如何探究?梳理和探究的关系。拙——文拙(景物描写)、意拙(尘世污染的境界)是否情愿?——以情入、以景入当代价值——文学评论。
课文人文主题短歌行建功立业之壮志(出)归园田居归隐避世之选择(入)梦游天姥吟留别遭贬谪而不低头(傲)登高遭贬谪而叹悲秋(叹)琵琶行遭贬谪而寻共鸣(移)念奴娇逆境的精神突围(冲)永遇乐时势不利的忧心(忧)声声慢国破夫死的悲愁(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