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美术课堂更有“韵味”
【摘要】美术核心素养之一的文化理解要求学生能口头表述对“中华传统美术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的感受,能口头或书面表达对“中国美术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多样的艺术魅力”的体会。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美术课程,引导学生表达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文章针对现阶段小学美术课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发掘不彻底、融合不深入等问题,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小学美术课程融合的新路径,重在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打造文化浸润的美术课堂。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美术文化融合
艺术新课标指出,美术具有文化传承性,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小学美术课程的融合路径,不仅高度契合新课标的要求,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激发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阶段是学生认识、学习美术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全方位感受美术之美,发掘美术作品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其文化底蕴。文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突破口,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课堂的融合路径,让美术课堂更有“韵味”。
一、将戏曲文化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民间艺术魅力
作为流传多年的民间艺术,皮影戏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将其引入小学美术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了解皮影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也能拉近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皮影的制作和皮影戏的表演,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皮影戏”时,教师可深入发掘戏曲文化,如京剧,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人物形象。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皮影戏表演的过程,给学生讲述传统皮影的制作过程,如选皮,脱水,画稿,刻制,上色,拼接,感受这一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紧接着,学生模仿相应的步骤利用手中的材料进行皮影制作,用细砂纸将胶片或透明塑料卡磨毛,再在此基础上画出涂布的图样,将其裁剪下来,用彩笔在上面涂,在人物四肢连接处打孔,用鞋扣铆钉铆好,用小锤子轻轻敲击使其固定,最后用钢丝将皮影穿上。学生经历皮影的制作过程,制作完皮影后,可以在课堂上表演,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好地感受与传承这一民间艺术。
二、将建筑文化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建筑的特色和风采
建筑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其结构多样,可以作为小学美术教学的素材,为学生讲解建筑文化,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建筑文化,也有利于学生感受民族精神,提升文化自信。
例如,教学苏少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现代建筑”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鸟巢”这一现代建筑,让学生总结现代建筑的特点。“鸟巢”的突出特点为大跨度、大桁架和大空间,整个建筑的承重能力很强。“鸟巢”空间结构新颖,建筑和结构浑然一体,独特、美观,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充分体现了自然和谐之美。从功能来看,其稳定性比较强,能够有效抵御自然灾害。“鸟巢”的设计和建造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建筑工艺和创新理念的飞跃,“鸟巢”成为北京奥运会和北京城市发展的象征。
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讲述水立方这一建筑的结构。水立方的设计灵感主要源于水分子结构,实际建造过程中,采用了透明的膜结构,同时也使用了蓝色光线照射,形成水波纹的效果。选择蓝白相间的颜色,视觉上呈现晶莹剔透的冰块,综合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水和冰两个元素。从设计材料来看,水立方外层为透明的气垫膜,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而且还能反射阳光,冬暖夏凉。
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发掘建筑文化,能够让学生全方位感受中国人民的智慧,感受建筑风采,调动学生探索建筑文化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
三、将国画文化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画的意境和格调,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中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在小学美术中学习欣赏中国画,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学生从中能够了解内涵丰富的国画文化,在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同时,有利于激发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水墨画为例,其与小学美术教学的融合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水墨画的艺术特点与价值,而且也能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上册“水墨山水画”时,教师可以重点为学生讲述中国山水画,中国山水画以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形成于魏晋南北朝,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熟。水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作者多以情感为主线,歌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能使观赏者感受到中国画的意境与格调,深化对国学文化的了解。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述水墨山水画的基本用笔技巧,如勾、皴、擦、染、点,用墨技法,如浓、淡、焦、干、湿。
中国瓷器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学观念,追求图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