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画非遗融入“设计·应用”实践领域的教学策略
【摘要】农民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融合进美术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有着积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与提炼农民画的装饰造型与色彩,将其与美术“设计·应用”领域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创作实践中理解农民画的独特魅力。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农民画的图像元素与色彩搭配运用到自己的創作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设计观,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与魅力。
【关键词】农民画非遗设计运用教学策略
“设计·应用”领域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的美术学科课程内容的四类艺术实践之一。新课标表明设计应用领域是“通过设计应用,学生结合生活和社会情境,运用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进行传承和创造”。农民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鲜明浓烈的色彩和夸张的形象具有强烈的装饰感,将农民画引入美术教学,不仅可以丰富现有的美术教学内容和校园文化,同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农民画在小学美术“设计·应用”课程内容中的应用与创新。
一、农民画融入“设计·应用”领域的价值
(一)构建非遗课程实施路径
将农民画作为研究对象融合进小学美术“设计·应用”课程领域中,通过对农民画的装饰造型以及装饰色彩的欣赏、解析,依据学校农民画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结合新课标中“设计·应用”领域的要求,按照不同年级学科核心素养与学段核心素养,从教学内容的遴选与设计、核心发展目标、教学策略的选择等几个方面开展研究,进而实现农民画融入小学美术教育。同时,通过充分借鉴和利用前期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最终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非遗课程实施路径,为今后其他非遗项目进校园提供实践指导。
(二)搭建美术技能运用平台
农民画作为我国的传统民间绘画艺术,其独特的构图形式、夸张的造型以及色彩搭配都具有很高的学习和研究价值。同时,农民画与儿童画在色彩、物体的造型等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将农民画引入小学美术课程,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在“设计·应用”课程领域,将农民画作为图像元素使用,在上课过程中,笔者将大量与农民画相关的内容和图片融入“设计·应用”模块,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农民画来发现农民画中蕴含的色彩美、造型美、装饰美,并分析总结该类作品中的美术语言,从中提取农民画图像元素,同时结合简单的设计原理将农民画中的图形元素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并在不断地创作实践中理解和运用农民画中夸张、变形、概括、简化等手法,发现其中的色彩搭配规律。
(三)培养解决问题的设计观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社区和家乡等,发现问题,综合运用艺术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完成艺术作品或解决问题,提升创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核心素养语境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生活服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设置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提出设计思路。在尝试探索与创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设计观。
二、农民画融入“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策略
(一)解析农民画装饰技法,培养设计运用技能
农民画是通俗画的一种,将其融入“设计·应用”课程领域,需要将农民画的装饰造型和装饰色彩进行分析和提炼,学习其设计形式和原理,并将农民画与设计相结合,最终达到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农民画进行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运用技能。
1.掌握农民画的装饰造型
农民画,顾名思义就是农民创作的绘画作品,因早期农民画家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且没有接受过严谨的专业技能训练,因此在画作上不讲究透视和比例关系,常常在人物或者景物的外形上呈现夸张、变形、平面化甚至抽象化等特征。以陕西安塞农民画家张凤兰的《出牛》为例,其造型表现的方法遵循“大美至简”的原则,在外形上舍弃其原本复杂的形象,以高度概括表现人物和牛的外轮廓,以夸张变形的方式表现对象的特点,让对象的特征更加突出。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笔者常常和学生一起欣赏农民画作品,分析其造型特点,从中总结和提炼出图像元素。以“杯子的设计”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要求学生以“树”为主题,设计杯子的装饰图案。笔者引导学生欣赏金山农民画中的树与真实的树,并提出问题“画中的树与真实的树在造型上有什么不同”。学生经过观察与讨论,发现金山农民画中的树冠大多以椭圆形、水滴形等几何形概括,树枝呈向外发散状,笔者通过学生对农民画中树的造型的描述,进行总结并形成一棵树造型的基本图形元素,学生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将提炼出来的“树”装饰到杯子上,完成一张以农民画元素为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