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结构汉字书写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收集、整理三年级学生左右结构汉字书面字迹,发现学生书写时存在沿田字格竖中线切分左右结构汉字等问题。文章论述通过利用纵横格书写、趣品“避让穿插”和分组归类揭示结字规律等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左右结构汉字的书写水平,感受左右结构汉字之美。
【关键词】左右结构汉字书写写字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第二学段学生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笔者研究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发现,“会写”字共有250个,其中,左右结构的汉字有141个,比例为56.4%,写好左右结构汉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左右结构汉字的含义与书写困难
(一)左右结构汉字的含义
由两个或三个偏旁横向排列且相依的汉字就是左右结构汉字。书写左右结构的汉字时,没有左右比例和高矮的意识,汉字美感便会缺失,例如,图1及图2中的左右结构汉字“腾”右边下沉,右边过于瘦长,显得结构松散;“魂”的偏旁“云”过大,“鬼”中的“丿”没有穿插到左边,导致左右分离。这些汉字书写都极不美观,影响审美。
(二)书写易出的错误
1.沿竖中线切分左右结构汉字
三年级学生受田字格影响,喜欢把竖中线作为起笔的参照点,沿着竖中线切分左右结构的字,如图1中左右结构汉字都是以竖中线为基准分割在竖中线左右两边。
2.没有处理好穿插关系
汉字中的穿插是左右结构中最常见的书写技巧,而大多数学生没有处理好穿插关系。如图1中的“碗”的“フ”应穿插在“石”的下方。左右结构汉字偏旁间没有穿插,则显得松散而不协调。
3.重心不稳
学生书写左右结构字的现状:右边部分偏上,重心不稳,其右边比左边高,汉字重心倾向左边,不太美观。
二、书写教学策略
(一)运用纵横格书写左右结构汉字
纵横格是张广胜老师按照汉字平行等距、坐标定位和视觉和谐等基本原理设计出来的习字格。利用纵横格写字,应先引导学生观察左右偏旁宽窄的大概比例、高矮位置和关键笔画的定位,然后在纵横格里临写,启发思考。最后,脱离纵横格,进入自然书写状态。
1.利用纵横格看宽窄比例
纵横格内宫纵向均匀分布左外区、左区、中区、右区和右外区,为学生观察左右比例提供有效支架。如图2中的左右结构字“剩”,左边的“乘”占据左区和中区,右边的“刂”占据右区;如“泛”,在纵横格里,清晰可见“氵”占据左区,“乏”占据中区和右区;再如“致”,左右等宽,左边部分占据左区和中区的左半边,右边部分占据右区和中区的右半边。
2.利用纵横格看高矮
纵横格分底层、1层、2层、3层、4层和顶层,利于学生分清左右结构汉字间偏旁高矮。
图3中的汉字,左边部分较右边部分矮,书写时,左边要写小一些并靠上,为右部分写宽写长留出位置,右部分从1层跨到4层,故左边短小靠上写;图4显示,“右边短小中间写”,左边部分较高,跨4层,在写右边部分时,右边部分上下离边框线的距离大概一致,右边部分可稍微往下落一点,汉字则平稳;在图5中,左边部分比右边部分高时,左边部分占据2~4层,而右边部分则大多占据1~3层,形成“左高右低”的错落之感,故左高右低要错落;图6中显示,部分左右结构汉字的左右高度基本相等,书写时要注意上下平齐,所以左右等高要平齐。
3.利用纵横格“定”笔画
利用纵横格对汉字的内部结构进行细致深入分析,符合坐标定位原理。纵横格4纵线与5横线交织,形成的20个相交点提示点画的起笔、收笔的位置点与行笔的方向。如图2“泛”字中的“”,大多数学生写不好这一笔,在纵横格中书写“”时,从纵2线与横2线的相交点起笔,再稍贴着横2线书写,然后向纵4线与横1线的相交点方向写“乀”,落在相交点上,最后沿着横1线写捺脚,这样“”的“一波三折”之感就写出来了。再如,纵横格有效提示写“彡”中的最后一笔“丿”:从纵4线与横2线相交点的上方起笔,穿过横1线与纵3线的相交点,再舒展开来,这样“丿”就写得相对舒展,左右偏旁间也有穿插了。
(二)避让穿插
避让,即汉字结体构件之间的相互回避的关系;穿插,即汉字结体构件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在教学左右汉字时,教师先引入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介绍左右结构汉字偏旁间的“避让穿插”,引发学生思考为何会有此变化;然后,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写一写;最后,再找一找有相同“避让穿插”关系的汉字,写一写。
1.以“将相和”故事为例引入“避让”书写教学
梳理“将相和”故事,引导思考“将相”为何要“和”,从而领悟谦让、避让的价值与意义,引入左右结构汉字书写时也需要避让。
例如,“木”的变化。两个“木”势均力敌,组合成“林”字时,左边木的“乀”变为“丶”,是为了避让右边“木”的“丿”,“丶”给“丿”腾出位置,这是左右偏旁间的“将相和”。
2.以“担夫争道”典故为例引入“穿插”书写教学
以“担夫争道”导入,引发学生想象两个主角如何走过羊肠小道,进而领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