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晋阳之战:春秋时代如何落幕?
欢迎来到《刘勃的国学课》。
今天要讲的内容,是《左传》的最后一段,这段结束,《左传》写完,
春秋时代,也正式落幕了。
但就这么一段,也成了《左传》的一段悬案。可以看下文引用的这段话:
悼之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
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知伯入南里,门于桔柣之门。郑
人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将门,知伯谓赵孟:“入之。”
对曰:“主在此。”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对曰:“以能
忍耻,庶无害赵宗乎!”知怕不悛,赵襄子由是惎知伯,遂丧之。知伯
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
我把问题抛出来:
一般说《左传》是写到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但这一段,探
后写到了悼之四年(公元前464年),也就是四年后。而这段话的最后
一句话,实际上又是再往后11年(公元前453年)的事。
换句话说,这里的事太重要了,《左传》的作者觉得,虽然我的书本来
不必写到这个时间点,但这事还是必须要写一下。
这里写的什么呢?
晋国的两大家族,赵氏和知氏(智和知相通,下文统一用知,周五问答,
也会再说说这个问题)为什么结仇。公元前464年,晋国攻打郑国。知
氏的宗主知瑶对赵氏的宗主赵襄子说:“入之。”你杀进去。赵襄子说:
“主在此。”现在你是我晋国的首卿,这次行动你是主帅,你先啊!
知瑶就骂:“你长这么丑,又这么胆怯,有什么资格做赵氏的继承人?”
知瑶长得是很帅的,骂赵襄子丑,底气很足。
赵襄子说:“我能够忍受羞辱,大概就靠这个,能让赵氏免于危难吧。”
这段写知氏和赵氏结怨。还有最后一句,讲的就是公元前453年,赵魏
韩灭掉知氏,瓜分了他的领地。
《左传》并没有详细讲赵氏和知氏的斗争。这是个巨大的遗憾,这样一
件划时代的大事,最可靠的史书却没有提供太多信息。
所以我们能读到的史料比较零碎,一直到一千五百年后,司马光的《资
治通鉴》,给我们提供了一份生动流畅,还很有教育意义的叙事。
《资治通鉴》的讲法
《资治通鉴》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讲起,三家灭掉知
氏是五十年前的事,所以《资治通鉴》上来就是一个“初”,表示是追
溯往事。
读编年体的史书,一看见这个“初”字,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就可以精
神一振,因为接下来很可能要讲故事了;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就应该心
头一紧,因为接下来一大段,要不讲武德了,时间线不清晰了。《左传》
也是这样的,“郑伯克段于鄢”开头一个“初”,你可能就很容易忽视
叙事时间跨度有二十多年;“晋公子重耳之亡”,那段也是倒叙,你很
容易误以为他流亡十九年一直在路上,其实十九年里倒有十七年是相当
安逸的,在路上就不到两年。
《通鉴》讲的故事是:
知氏的老掌门知宣子,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挑中了知瑶。当时就有反对
意见说,知瑶这人长处很多,毛病就一个:非常缺德。既然缺德,就会
拿自己的长处来欺负人,那还有谁吃得消他?因此知瑶要是真当了知氏
的掌门人,知氏非完蛋不可。
知宣子没听,到底立了知瑶。
后来知瑶果然很嚣张,平白无故地跟韩、魏、赵三家要地盘。韩康子和
魏桓子都给了,赵氏不给,于是知瑶就带着韩、魏去攻打赵氏。
赵氏的掌门人赵襄子,为人处事,处处和知瑶相反。从小特听老爸的话,
把刻着爸爸教训的竹简揣袖口里,随时诵习。现在面对进攻,他立刻记
起父亲的遗训:死守晋阳。
当时有人建议赵襄子退守长子城,因为长子城的城墙坚厚;又有人提议
守邯郸,因为邯郸城的粮仓充实。赵襄子都不听,他说:“已经让老百
姓精疲力尽地修筑了城墙,就不能还指望他们舍生入死地为自己守城;
已经搜刮民脂民膏充实了仓库,就不能指望他们在战争中甘愿为自己送
命。”
守晋阳确实是正确的选择。由于赵氏对晋阳老百姓素来特厚道,所以老
百姓对赵氏也特别忠心。知、魏、韩三家的军队把晋阳城团团围住,又
引水灌城,城墙都已经快被水淹没。情势十分危急,但老百姓仍然全心
全意地帮助守城。
这时候,知瑶巡视水势,和魏桓子、韩康子坐一辆车。知瑶说:“我今
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听到这话,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
康子,韩康子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因为魏的都城安邑附近有汾水,韩
的都城平阳附近有绛水,也许将来有一天,知瑶也会用同样的办法来对
付自己。
当晚,韩、魏就改变了立场,两人秘密与赵氏约定了里应外合的日期。
于是三家联手,杀死知瑶,知氏的族人全部被诛灭。三家平分了知氏的
土地。
《通鉴》故事讲得很精彩,但是问题也很突出:
首先,当然是目的性太强,道德说教的用意太明显。故事讲完,司马光
概括自己的主题思想,发了一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