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课堂的实践探究
【摘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学生要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文章以课外阅读Chinesepapercutting为例,探讨在英语新课标的引领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课堂的现实意义、问题与路径,研究如何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感受文化内涵,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小学英语文化意识中华文化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鉴赏,是学生在新时代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涵养品格,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也特别强调,学生要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因此,在核心素养理念引领下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进一步探究中华文化元素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更好地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文章以课外阅读Chinesepapercutting的教学为例,尝试探讨如何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课堂的现实意义
(一)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皮亚杰在其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指出,7~11岁,即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具有可逆性和可塑性,思维十分活跃,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还缺少思辨能力。因此教师要把握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念。新课标要求3~4年级的学生要具有国家认同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到骄傲;5~6年级的学生要能体现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因此,小学教师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二)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
少年强,则国强。英语学习的目标之一是要发展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要重视文化输入,更要重视文化输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深度渗透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继而丰富并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并引导学生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课堂的现实问题
(一)教材未充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英语教材已有部分体现,但还是更偏重于西方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远远不够。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也容易忽视教材中涉及或教学过程中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小学英语教师更要多思考,结合教材,及时、适时给学生扩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方式碎片化、表层化
除了教材未充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授往往碎片化,即学生无法完整感知和习得;表层化,即缺少深度发掘,学生的学习浮于表面,感受不到其背后的文化自信。因此,教师在进行文化渗透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深度发掘文化内涵,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课堂的实践
(一)立足学生,整合改编文本
笔者选择了一篇六年级完形填空“Chinesepapercutting”作为文本,但是不能拿来就用,作为阅读文本,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阅读文本,一定要考虑学情,注意新旧知识的比例;文本要结构清晰,利于理解;还要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契合学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基于此,笔者将文章清晰地划分为三个板块—history、uses和meanings,并且补充编写了styles和making两个板块,力求让学生较为完整、全面地感知中国剪纸的魅力,同时根据文本补充了一些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二)初步感知,活用KWL阅读教学法
文化的学习“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涉及几个步骤的演进与融合:感知中外文化知识—分析与比较;认同优秀文化—赏析与汲取;加深文化理解—认知与内化;形成文明素养—行为与表征”。要让文化慢慢渗透进课堂,首先要让学生进行初步感知。
1.直观呈现,渗透概念
笔者通过freetalk和呈现图片两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今天的课堂主题,渗透文化概念,freetalk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