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过程”的作业设计实践与思考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如何从“过程”角度改进作业?文章从“问题角度”“呈现形式”“数学表达”“创造发现”四个方面展开实践与探究,以更好地体现作业的“改进”功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思考过程学科本质释意说理创造发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再次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评价是作业的主要功能之一,评价要求改进意味着作业需要改进,作业改进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必然要求。因此,从“过程”角度改进作业评价,是一线教师必须关注的重点。如何以此为切入口,改进作业设计呢?笔者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素养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期间,组织并参与了区小学数学“素养作业”的编写,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与探索,并积累了一些经验,著文记之,以飨读者。
一、围绕“问题角度”设计作业,关注学生思考过程呈现
新课标不但重视结果,还重视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作业设计要注意作业评价的角度,不应只关注“结果是否正确”,更应关注“是否亲历过程”;不应只问“结果是多少”,更应多问“通过怎样的过程获得的”,把问题设在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点上,引导学生重视思考、探索的过程,关注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充分发挥作业育人功能。
1.不问“识记了什么”而问“体验怎么样”,淡化机械识记,重视过程的体验
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对诸如“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的问题总是应声而答,但在根据具体情境、数据选择合适的数量表示时却不知所措。所以,“面积”的作业设计,可以改掉以往单纯化单位,从长方形的“剪”和“分”着手,更能凸显测量几何的度量本质。这样的问题设计,把学生的思考从“简单的单位量的换算”转向现实意义里的“面积的大小是有几个面积基本单位组成的?”“10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10平方分米、1000平方厘米是多大的一个数量?”“能和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建立联系吗?”,把教学的重点从“单位换算的识记背诵”转到“量感形成的经历体会”,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量感形成过程、体会面积度量、几何测量内在本质联系的课堂教学行为。
2.不问“形式是什么”而问“本质是什么”,淡化形式操作,关注本质的探索
传统作业更多的是让学生在已知长、宽的条件下求图形面积,学生只需要套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图1中的题目虽然还是计算图形的面积,却能引导学生在探寻面积公式的本质含义时,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自觉寻找长方形的长、宽与小正方形个数的关系,回溯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感悟面积计算中“公式是度量单位累加的简化操作形式”的本质认识。这样,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公式“形式”背后的“本质意义”,丰富过程性学习。
3.不问“结果是什么”而问“用什么方法”,淡化结果呈现,关注方法的掌握
样例:25×44=()○()=();
78×11=()+()=()
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作业,可以尝试改变以往只关注运算结果的方式,将估算、积的数量特点判断、乘法实际意义的评价置于数量计算背景中,更关注过程与方法。样例中25×44最终可以分解成1000+100,也可以是100×11,学生甚至可以自由拆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而78×11,可以从竖式计算顺序出发拆分,也可以自由开放地拆分。像这样,不再关注学生是否能掌握机械计算的技能,更聚焦学生是否具备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具体数量的数感及量感、乘法意义与乘法分配律的联系。较之直接计算结果的问题,此种问题更能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又关注了学生对算理意义的本质理解,从只重结果转向同时注重过程、重视方法渗透和能力培养。
二、围绕“呈现形式”设计作业,关注学科发展本质过程
传统的作业呈现形式主要集中在计算和解决问题上,这能不能结合现实生活情境进行改良呢?
1.改“零散单一”为“梯次板块”,突出思考过程中的方法经验
图2是面积测量的作业设计样例,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尚不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解决现实问题,制订方案、分工、测量工具的选择、方法的确定、估计的误差消除等情况需要大量的思维活动。设置成分类小问题,可以降低活动难度,提高问题难度,在关系上层层递进。学生可以步步为营、拾级而上地进行分析和解答,充分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达到逐步引导分析思考的目的。同时,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此达到的层次可能不同,这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思维水平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后续教学措施。
2.改“静态计算”为“动态推演”,突出规则运用中的原理理解
关于竖式计算,以往的作业都是简单地评价计算方法、训练计算技能,强调的是计算中形式化操作的熟练程度,不能突出计算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