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外新闻传播史第十五章 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中国大陆新闻业.ppt
文件大小:2.47 M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6-09
总字数:约6.21千字
文档摘要

*200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优化广播资源,在一套节目早晨黄金时间推出长度150分钟的大型新闻板块节目《这里是中国》,以报摘为龙头,带动一批各有侧重却内在相互关联的新闻节目。2004年1月1日,全新改版的中央一套新闻频率推出《中国之声》,更突出新闻性、互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2)、电台的珠江模式我国广播于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低谷期,1986年10月,珠江三角洲出现了新的广播频率——珠江经济广播台,开播4个月达到历史新高。珠江台全部节目设主持人,播出综合性大板块节目,大部分为现场直播,便于参与。“珠江模式”实质在于与听众的平等交流。彻底改变过去的说教式单向灌输,树立一种双向、多向的广播模式。打破广播多年来作为报纸有声版的成见,采用主持人直播方式,突出主持人的魅力。强调娱乐、生活服务类的信息,开拓了广播社会功能,丰富了广播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广州、上海等地相继成立经济台和其他专业台,由原人民广播电台派生。1992年11月,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播,为下一步的广播机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运作方式。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纷纷形成多台竞争机制。栏目化、板块化、专业化使广播的现代信息服务功能不断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播、在线广播也开创了广播的新空间。*电视发展新格局(1)、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的改革1976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试播《全国电视台新闻节目联播》,1978年元旦,节目正式定名《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即今天的《新闻联播》,成为电视新闻的拓荒者。1993年3月起,央视第一套节目新闻播出由4次增加到13次。并且实现了整点播出。新闻直播和重要新闻滚动播出,大大提高新闻的质量和时效。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开播。标志中国电视栏目化进入新阶段。*1994年4月1日,央视每晚黄金时间开播《焦点访谈》,与《新闻联播》构筑黄金时间大版块新闻。此外,《世界报道》和改版后的《晚间新闻》强档推出,形成晚间收视高峰。1995年4月,央视又推出《新闻30分》,有意识组织系列报道和追踪报道,有效开发了午间收视时段的潜力。1996年5月,《新闻调查》开播,很快攀升到晚间9点时段各栏目收视的榜首。《新闻调查》的开播,显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和信心。*1997年,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电视直播年”,以重大新闻的电视直播为标志,引导中国电视新闻传播进入全新时代。当年直播的事件有:邓小平同志追悼会、香港回归、中共十五大等。1998年,中央电视台记者赴伊拉克报道核危机和“沙漠之狐”行动,实现国际新闻报道重大突破。*此外,电视对外宣传和服务也取得长足进展。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于2000年9月25日正式开播。全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成为对外宣传主力。2001年11月,中央电视台与CNN签订交换新闻节目的协议。在2003年3月的中央电视台的“直播战争”节目中,就大量使用CNN的新闻资料。完善了准确性和时效性。*三、新华社与中国新闻社的新发展新华社简介:中国的通讯事业,在粉碎了“四人帮”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家通讯社新华社,逐步由单一的新闻发布机构,发展壮大为拥有报纸刊物、信息网、出版社、科学研究、新闻教育等多种经营机构的综合性的全国最大新闻集团。发展与成就:为报纸、电台、电视台服务,国内用4条不同的线路,发稿字数为4万至5万字;发专稿10万字左右;由一种文字对国外发稿发展到用5种文字,每天发稿150篇以上;每天通过43条线路抄收34家通讯社和电台的电讯130—150万字,并订有世界各文种的报刊500种;自创系列报刊。*中国新闻社的发展中国新闻社(中新社)的的发展1952年创办,是为了适应海外华侨和海外华文报刊的需要,当时只有不到50名员工;1957年3月,正式脱离新华社,成了一家独立的通讯社;1978年在“四人帮”垮台后恢复建制后,在人员、规模、技术设备、新闻报道业务方面实现了大飞跃。1989年,员工增至450人,在国内设有五大分社,国外也有分社。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上174家通讯社进行五星评比,中新社被列入B级。*四、网络的兴起与发展网络的概念:我们今天讲到的网络,一般是指internet(互联网),但从计算机技术角度来看,网络的概念远远超出了互联网.计算机网络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系统.*国际互联网发展简史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ARPAnet)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它是美国国防部的高级计划研究署(ARPA--Advanced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