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森林修复相关技术体系覆盖度分析报告:基于云南省提高森林质量、实现多重效益的实践需求.pdf
文件大小:2.39 MB
总页数:44 页
更新时间:2025-06-09
总字数:约7.43万字
文档摘要

目录

01概述1

02现有技术文件梳理4

03现有技术标准体系覆盖度分析6

3.1评价方法7

3.2主要退化区域覆盖度分析7

3.3不同起点覆盖度分析9

3.4不同修复目标(生态功能)覆盖度分析13

3.5近(中)期云南森林修复重点领域覆盖度分析17

3.6应用的技术和监测指标特征21

3.7结果分析25

04基于实践经验的技术总结案例26

4.1滇西北高山亚高山森林生态修复案例28

4.2云龙天池多重效益森林恢复案例31

4.3建水断陷盆地石漠化区植被恢复与功能提升案例33

4.4昆阳磷矿矿山生态修复案例36

4.5元谋干热河谷生态修复案例39

05建议与展望41

附表1森林修复相关标准43

参考文献51

前言

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封山育林等措施是提高森林质量的主要手段。在森林修复的实践中,相较

于纲领性文件、法律、部门规章等政策文件,技术规程/指南类文件对于实际操作有着直接的指导

作用。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退化林修复技术规程》、《造林技术规程》、《退化防护林修复

技术规程》等一批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但由于森林类型的多样性、气候条件的差异性、修复起点

与目标的不同,现实中的森林修复工作需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来进行规划、实施、验收与监测,

才能更好地达到提高森林质量、实现多重效益的效果。单一大尺度的技术规程或指南难以对森林修

复实践进行“千篇一律”的指导,各地需要制定更为细分的“分类施策”技术标准。

云南森林面积位居全国第二[1],同时也是中国森林植被类型最丰富的省份,全境从南到北、低海

拔到高海拔,发育着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寒温带高山杜鹃林、高

山草甸、喀斯特森林、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沼泽植被等几乎中国所有森林植被类型,同时还保

有大面积不同起源不同用途的人工林。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