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稻品种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高通量人工接种鉴定技术
规范》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和起草单位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我国2001年新发现的水稻病毒病,其病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riceblack-streakeddwarfvirus,SRBSDV)是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的一个新种。该病主要由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持久性传毒,在水稻各生育期均能感染为害,水稻苗期、分蘖前期发病后基本绝收,拔节期发病产量损失50%左右,孕穗期发病产量损失约30%。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具有流行扩散快、监测防控难、为害损失大等特点,已成为我国南方稻区及东南亚国家水稻生产重要的生物威胁,2020年和2023年两次被农业农村部列为我国一类农作物病虫害。本文件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负责起草编写。
二、标准制定的意义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我国2001年新发现的水稻病毒病,据报道,2009年、2010年和2017年分别致使我国约33.33万hm2、137.38万hm2和40.01万hm2稻田受害,其中广西发病面积分别为1.17万hm2、6.30万hm2和7.2万hm2,病丛率一般10%~20%,最高达80%以上,个别田块绝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流行对水稻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之一,但由于该病毒出现时间不长,研究基础薄弱,缺乏统一的抗病性鉴定技术操作规程,水稻品种对病害的抗病性缺乏有效评价。研究制定“水稻品种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规范”,有利于开展水稻品种抗病性鉴定工作,为进一步挖掘抗病基因、抗病育种和病害综合防控奠定基础。对贯彻以利用抗病品种为基本手段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策略,保障我国水稻高产和优质、实现粮食安全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编写标准的原则和技术依据
(一)原则
2
本着品种抗性鉴定“简便、实用、准确、规范”的原则,就水稻品种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高通量人工接种鉴定方法进行了规范。
编写过程中,严格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结合试验研究和相关文献的结果,组织标准的起草工作。
(二)技术依据
本标准依据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编制,应用前期研究成果、参考NY/T2631-2014《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技术规范》、NY/T2918-2016《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技术规程》、NY/T2955-2016《水稻品种试验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等相关标准,根据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危害特点,结合本单位主持及参加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广西科技计划项目(重点研发计划、基地和人才专项等)、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建设专项、广西农科院基本科研业务专项等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相关的研究内容及试验数据为制定依据,以及从2014年起承担区试品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工作的技术积累,参考国内文献资料并经反复试验验证,确定了白背飞虱的饲毒时间、传毒时间和接种苗龄、有效接种虫量等关键技术指标,并对广西45个主栽水稻品种、53份市售水稻品种及地方稻种资源等进行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鉴定评价和遗传分析,验证了人工接种方法的可行性。截止2022年12月,依据制定的相关指标,完成了286份国家区试水稻品种和广西、江苏、福建、广东、湖北等多家研究单位和育种公司合计4635个品种(系)的抗病性鉴定,已发表相关论文11篇(秦碧霞等,2014;黄所生等,2017;农保选等,2019,2篇;崔丽贤等,2019;农保选等,2021,2篇;秦碧霞等,2021;YanZhang等,2022;Jian-guoWu等,2022;黄所生等,2022),获授权发明专利4件(ZL201410683130.X,ZL202111072981.7,ZL202011408366.4,ZL202210089135.4),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件(ZL202122741492.8,ZL202122744411.X,ZL202220293686.8)。
四、主要工作过程
1、成立标准编制小组,制订工作计划
《水稻品种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高通量人工接种鉴定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制定项目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