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水稻品种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高通量人工接种鉴定技术规范》文本.pdf
文件大小:203.5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6-09
总字数:约4.89千字
文档摘要

T/GXNSXXXX—2025

水稻品种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高通量人工接种鉴定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界定了水稻品种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rice

black-streakeddwarfvirus,SRBSDV)高通量人工接种鉴定所涉及的术语和定义,规定了高通量人工

接种鉴定和抗病性评价的技术指标。

本文件适用于水稻品种及育种材料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性状的鉴定与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NY/T2631-2014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技术规范

NY/T2918-2016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nriceblack-streakeddwarfdisease

由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riceblack-streakeddwarfvirus,SRBSDV)侵染引起的水

稻病毒病。

3.2病株infectedplants

表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症状的水稻植株(病害鉴定调查标准见4.4.2)。

3.3发病率rateofinfectedplants

病株占调查水稻总植株数的百分率。

3.4无毒白背飞虱non-viruliferouswhite-backedplanthopper

不携带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áth))。

3.5带毒白背飞虱viruliferouswhite-backedplanthopper

携带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白背飞虱。

3.6感病对照品种susceptiblecontrolvarieties

人工接种发病率达到50%以上的水稻品种,例如台中本地1号(TN1)、特优63、秋优桂99等。

3.7高通量人工接种high-throughputartificialinoculation

多份水稻品种在同一个防虫网罩内通过人工接种方法进行抗病性鉴定。

4高通量人工接种鉴定

4.1接种用白背飞虱的准备

2

T/GXNSXXXX—2025

4.1.1白背飞虱的采集和饲养

白背飞虱若虫或成虫采集自田间,在养虫室内用白背飞虱喜食的水稻品种(如TN1)进行饲养。养

虫室条件为:温度(26±2)℃,相对湿度80%~90%,光照:黑暗(L:D)12h:12h。

4.1.2无毒白背飞虱群体的获得

选取白背飞虱喜食的水稻品种(如TN1)的种子用水浸种24h后,清洗干净用纱布覆盖,置恒温箱

(32±2)℃催芽24h~48h,选取发芽良好的种子25粒~30粒均匀播于盛有自然肥力土壤的塑料杯中

(内径80mm~110mm);6d~7d后,待苗长至1.5叶期时,将怀卵的单头白背飞虱雌成虫移入杯中产卵,

3d后取出成虫,立即进行带毒性检测或置于小型容器中-20℃保存待检,斑点免疫快速测定按NY/T2631

附录C进行,RT-PCR测定法按NY/T2918附录A进行,不带毒产卵成虫的后代若虫群体定义为无毒白背飞

虱群体。

4.2毒源准备

4.2.1病株采集

田间采集表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疑似症状的分蘖期水稻植株,种植在防虫网笼中的塑料桶中。

4.2.2病株检测确定

采疑似病株叶片,按NY/T2631附录C或NY/T2918附录A进行检测,确认感染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则作为毒源水稻种植保存在防虫笼中。

4.2.3病株纯化扩繁

在防虫笼中,1龄~2龄无毒白背飞虱若虫在4.2.2病株上饲毒,度过循回期(8d~11d)后接种健康

水稻秧苗(TN1等),纯化扩繁病株。

4.3接种鉴定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