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创意物化”的有效实施分析及策略探索
【摘要】文章分析“创意物化”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核心价值和实施难点,并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这些策略旨在助力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创意物化”目标,进而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创意物化”实施分析策略探寻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具有极强开放性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也强调了学生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传统的授课模式将限制学生的“创意物化”发展。在学生活动中,教师要探寻更优的课程指导策略,进一步帮助各阶段学生“创意物化”。
一、“创意物化”当前实施分析
(一)“创意物化”的“创意”瓶颈
在综合实践活动“创意物化”实施过程中,“创意”必然是先行的,有了好的点子和方案才能更好地进行物化。而创意更多时候是源自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往往比较单一,因此时常只能用已有的物化产品来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意”。教师在指导时为了突破这个难点,会努力创设各种情境,旨在更好地激发创意灵感。这样的情境创设相较于自然而然发生的“创意”,显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的“创意”也显得表面化。
(二)“创意物化”的“物化”难度
有了较好的“创意”,“物化”的难度也是实施时的一道鸿沟。物化的难点分为方案设计和动手制作两块。在方案设计中,为达到前期的创意目标,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基础,还需要对使用物化材料、相关劳动工具等有较好的了解,有了这两个基础,才能游刃有余地将“创意”落地。在动手制作实操中,还存在着劳动工具操作不熟练、物化材料不合适、物化技术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物化”的双重难度下,学生往往会回头更改自己的“创意”,更改后的“创意”往往也不尽如人意。“创意”和“物化”总是在相互牵制着,急需寻求突破点。
(三)“创意物化”的“资源”现状
“创意物化”还需各类“资源”的辅助,如材料资源、技术资源、工具资源、知识资源等。各类“资源”的紧缺是当下面临的现状。在材料资源上,受到认知的限制,学生选择的余地不大,且时常局限在类似于橡皮泥、吸管等一次性物品上。学生即使选择了木板、亚克力片等可持续使用的材料,在制作技术上也会受限,需专业的工具资源及人员指导等。与此同时,在“创意物化”后的投放过程中,更是受到了社会资源的限制,学生时常因没有一个合适的平台投放测评而苦恼。
二、“创意物化”实施策略探寻
(一)“创意”从何而来
1.大任务导向的“创意”来源
小学生受自身知识、能力的限制,创意要么天马行空,要么极为局限。“创意”急需一条思维路径,有了这条思维路径,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便能和“创意”连通。大任务导向下的综合实践“创意物化”或许就可以成为这条思维路向。大任务导向的前提是学生漫无目的地提出问题,继而从中选择并将其作为大任务。有大任务做导向后,“创意”也就不那么苍白了。在“大米故事”活动中,其中一个活动的大任务为:我为稻谷来去壳。在这个大任务的导向下,创意的路径非常明确,学生针对如何去壳展开一系列的创意思考。有的小组从摩擦这个角度进行创意,有的小组从挤压这个角度进行创意。有的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大任务导向后,“创意”的来源就有了抓手。
2.“创意”从小改造开始
小学生的创意往往就是求异,在已有物品的基础上进行求异似乎容易得多。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从学生知识能力的阶梯性发展规律来讲,“创意”或许可以从小改造开始。发现已有物化品的可改进之处,在有的放矢的情况下进行头脑风暴,继而再进行最终的汇总式创意。在“向日葵种植”主题活动中,学生在使用大锄头时发现,市场上的大锄头对小学生来说使用不方便,于是学生根据杠杆原理,对大锄头进行了小改造。这样的“创意”显得更为实用。
3.“创意”可从顾客需求出发
在创意过程中,除了从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出发外,还可从人们的需求出发,也就是所谓的“顾客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问卷调查、采访等方法获取更多大众对物化产品的需求信息,从中选择感兴趣及能力范围内的“创意物化”,这样的任务目标更明确,学生或许能有的放矢。
(二)“物化”如何实施
1.“物化”可采用一套流程
流程是一套规律合理、能循环使用的程序,这套程序的形成将为物化提供一条路径保障。有了创意之后的“物化”,在实际操作时便可以在流程的推动下实施。根据学生的思维及操作习惯,一般的物化流程可以设置为“设计方案—复核修改—收集材料—实际制作—实测修改—完成成品”。
2.“物化”需多学科统整
学生的思考方向往往比较单一,可能只停留在加一加、减一减的层面上,当然这是深入思考的基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思考切入呢?多学科统整将较好地满足学生“物化”时的多维需求,如科学知识、绘画技术、数学知识的综合使用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