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首描绘作者对延安这片土地的热爱和追寻的诗。课文通过对延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先辈的崇敬和对精神的传承。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理解课文的主题,并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的大意。但是,对于课文中的一些细节和深层次的含义,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和情感。此外,学生对于延安这个地点可能不太熟悉,需要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建立对延安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理解课文的深层次含义,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深层次含义,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和情感。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建立对延安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
情感教学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准备
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用于展示延安的自然风光和历史背景。
课文朗读录音,用于指导学生的朗读。
生字词卡片,用于学生识记生字词。
七.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向学生展示延安的自然风光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
呈现(5分钟)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操练(15分钟)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细节和深层次含义。
巩固(10分钟)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拓展(10分钟)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延安”为主题,表达自己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学生进行课堂笔记。
家庭作业(5分钟)
学生回家后,朗读课文给家长听,并和家长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板书(5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课文的标题和重点句子,供学生课后复习。
教学设计中各环节的时间安排仅供参考,具体时间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在《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我进行了深刻的课堂反思,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努力寻找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反思。
课堂反思
1.导入环节
在导入环节,我使用了图片和视频来展示延安的自然风光和历史背景。然而,我注意到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注意力分散,部分学生对视频内容更感兴趣,而忽略了课文的导入。这导致学生在后续的课文朗读和理解中,对延安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缺乏足够的认识。
解决办法与改进措施
为了提高导入环节的效果,我计划在下一次教学中,先简要介绍延安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然后有针对性地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即将学习的课文中。同时,我会在展示图片和视频后,立即进行课文朗读,以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减少学生分心的可能性。
2.呈现环节
在呈现环节,我范读了课文,并让学生跟读。随后,学生进行了自读,以理解课文大意。我发现学生在自读时,对于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把握不够准确,这影响了他们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解决办法与改进措施
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下一次教学中,在范读课文后,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并专门练习诗句的重读和停顿。此外,我会选取一些关键诗句,让学生跟读和模仿,以此来加强他们对诗歌语言的感受。
3.操练环节
在操练环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但我观察到学生在角色分配上存在不公平现象,部分学生积极性较高,而部分学生则显得被动。此外,学生在朗读时,对于情感的把握不够到位,朗读效果不佳。
解决办法与改进措施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将在下一次教学中,首先进行角色分配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并鼓励他们积极朗读。同时,我会提供更多关于情感表达的指导,如通过语气、音量和面部表情的变化来传达情感。此外,我会适时给予学生反馈和鼓励,以提高他们的朗读积极性。
4.巩固环节
在巩固环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