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赵盾:到底有没有弑君?
欢迎来到《刘勃的国学课》。
上一讲我们讲了楚国的太子商臣杀死了父亲楚成王,这是子弑父。十九
年后,晋国发生一次臣弑君,也就是著名的“赵盾弑其君”事件。之前
课程刚刚进入《左传》部分的时候,讲史官的“书法”,我们就提到过
这个故事,到底谋杀国君的事情应不应该按在赵盾头上呢?
今天和接下来两讲,我们重新审视下这个问题。“赵盾弑其君”这段也
是《左传》名篇,可以抛开历史脉络,单拿出来作文学欣赏的。今天就
先看这一篇。
晋灵公不君
《左传》说,“晋灵公不君”,晋灵公身为国君,却完全不合为君之道。
具体列举了三个罪名:
第一,大量搜刮民间财富,在墙上画壁画。这倒是挺让人感慨的一件事,
咱们中国文化的早期传统,很长时间里对画壁画兴趣不大。不像埃及,
不像克里特,有那么精美的壁画。春秋时代,房屋建筑开始比较考究了,
但一般也就是雕梁画栋,在房梁,在柱子上做文章,而不是画壁画。所
以这条罪名,倒是关于中国壁画的最早的又比较可靠的文献记录。有学
同步日更微foufoushus
者猜想,晋灵公这壁画像古罗马的某些壁画似的,画着什么乱七八糟的
东西,也算个猜想吧。
第二条罪名是晋灵公在一个高台上打弹弓,就爱看台下的人躲避弹丸的
狼狈样子。这就是典型的熊孩子的表现了。值得注意的是,《公羊传》、
《榖梁传》都说,晋灵公这么做并不是欺负普通老百姓。他是把晋国的
大夫们都召集到宫里,然后在冲着他们打弹弓。这就是说他对晋国的贵
族,有很深的怨念。
第三又说到熊掌,宫里的大厨煮熊掌,夹生了,晋灵公就火了,把人给
杀了,熊掌难熟啊。这之后晋灵公也怕别人知道,就把大厨给肢解了,
装在筐里,让几个宫女抬着,想丢到宫外去。
结果抬出去的时候,被赵盾和另外一个大夫叫士会的看见了。他们看见
畚箕外面露出来一只人手,俩人上前一问,弄清了前因后果。这心里这
个别扭,我们这个国君心理变态啊。
于是赵盾和士会就劝谏晋灵公学好。
士会先去的,劝得很高明,士会这人的特点是分寸感特别好,话说得委
婉。他虽然劝说无效,但是没有触怒晋灵公。
同步日更微foufoushus
赵盾就不同了,他的性格,和他爸赵衰不一样,他爸是冬日之日,他是
“夏日之日”,三伏天的太阳,很猛烈的,所以他把晋灵公就劝怒了。
晋灵公受不了,就派了刺客叫鉏麑的,去刺杀赵盾。
刺杀赵盾
一天清早,鉏麑潜入赵盾的家,发现赵盾的卧室门已经打开了,赵盾穿
得整整齐齐,准备入朝,因为时间还早,赵盾正坐着打瞌睡。鉏麑不忍
下手,退出来,叹气说:“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
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这个时候赵盾都不忘记恭敬,
这是能为咱们晋国百姓做主的人。刺杀百姓的主人,就是不忠诚;放弃
国君的使命,就是没信用。不管我怎么选,不忠诚或者没信用,两个问
题我总得占一个,我还是死了吧。
这里有个观念很有意思,放弃国君的使命,不叫不忠,而叫不信。我答
应国君了可是我没做到,没有说话算话,这是不信,不是不忠。什么才
是不忠呢?杀害老百姓拥戴的人。“尽心曰忠”,按照自己内心的道德
原则去做,叫忠,不忠的意思,是违背良心。
后面我们讲孔子,还会反复强调这个对“忠”的认识。
于是鉏麑“触槐而死”。
同步日更微foufoushus
讲到这里当然会让人问一个问题,鉏麑的心理活动,史官是怎么知道
的?
有人认为,这就是史官的笔法,就为了塑造赵盾的光辉形象。
还有一种解释,你要注意触槐而死的“槐”字,鉏麑是在槐树上撞死,
那棵槐树,不是赵盾家的,而是晋灵公的朝廷之外的大槐树。天子手下
最重要的大臣有三公,诸侯手下则有三位正卿(晋国的六卿制是非礼
的),三公或者三卿讨论大事,按照古代的传统,是各坐在一棵大槐树
下,所以诸侯的朝廷之外一定会有三棵大槐树。鉏麑不是放弃刺杀赵盾
之后马上自杀,而是放弃之后跑到晋灵公那里去自杀,这就有了一个时
间差,而且他可能是刻意要让自己的自杀引起轰动,要有今天这条件他
可能带着直播团队自杀,希望造成舆论,让晋灵公不要再想着杀害赵盾
了,这样死得才有价值。
如果站在编剧的立场上,我倒是很喜欢这个解释,确实说得很圆,艺术
效果也好。
但是晋灵公怎么可能会听呢?
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还有一条特别凶猛的
狗,准备杀掉赵盾。这个时候,为了保护赵盾,又有两个人物发挥了关
键作用。
同步日更微foufoushus
一个是赵盾的车右提弥明,春秋时代,担任高级贵族的车右的,都是大
力士,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