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lb42 郑庄公:春秋第一位枭雄什么样.pdf
文件大小:657.77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6-09
总字数:约4.33千字
文档摘要

42郑庄公:春秋第一位枭雄什么样?

欢迎来到《刘勃的国学课》。

今天我们讲郑庄公。春秋初期,郑国是最活跃的国家,郑庄公则可说是

春秋时代出现的第一位枭雄。

《左传》打开,隐公元年,这一年唯一详细讲述的事件,就是“郑伯克

段于鄢”。这件事是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一篇也是古文名篇。今天就说

说这篇,你可能看过,那就当复习吧。

《左传》里的郑庄公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

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

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左传)》

上来就是一个“初”,表示追溯往事。接下来要讲的事,并不是发生在

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而是之前的事。

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申国国君是姜姓,所以《左传》称这个女

人为武姜,这是当时的习惯,丈夫谥号在前,女人娘家的姓在后,所以

称为武姜。

武姜为了郑武公生了两个儿子,未来的郑庄公和共叔段。

根据《史记》提供的信息,郑庄公生于公元前757年,共叔段生于公元

前754年。

武姜生郑庄公的时候,寤生了。“寤生”二字到底是啥意思,各种研究

著作讨论了不知道多少万字,就不跟他纠缠了,就取最流行的解释:难

产。姜氏的心理,大概是为娘这条命,差点就断送在你这个小畜生手里

了。所以给孩子起名,就叫寤生。这么论,郑庄公的名字就是难产。

三年之后,武姜又生了共叔段。《史记》说,“段生易”,生段的时候,

特别顺溜,一下子就生出来了。姜氏就觉得,段特别好,知道心疼妈。

后来,这位段成长为一位英俊少年。《诗经·郑风》里有两首诗,据说就

是赞美段的。

姜氏多次要求武公改立共叔段做继承人,武公没有同意。一来,废长立

幼,这个不合规矩;二来,武公也是个厉害人物,知道别看段那么英俊,

那么勇武,那都是虚的,作为政治动物,大儿子比段的段位,要高得多。

所以武公去世,到底还是传位给了庄公。这时武姜为段请求一块封地,

点名要一个叫“制”的地方。

跟前面要求武公废长立幼不同,姜氏为段讨要封地,这个行为是完全合

乎礼法的,因为作为国君的同母弟,段理应获得一块封地。

敏感之处在于制这个地方。制地在今天的河南荥阳西北,传闻当年周穆

王曾经在此圈养猛虎,因此也叫虎牢关。

听到这个名字,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三国演义》里三英战吕布的故事,

那是虚构的。但真要细数历史上发生在这里的大战,更加惊心动魄:汉

高祖刘邦据守于此,强大的项羽再也不能向西推进一步;唐太宗李世民

抢占此地,窦建德、王世充终于都束手就擒。

这里号称“锁天中区,控地四鄙”,这么说或许夸张,但郑国的土地大

抵是一马平川,以制为根据地,威慑到整个郑国,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郑庄公当然不能接受姜氏的要求,但是他也不好直接回绝母亲,所以用

关爱弟弟的口吻说:制这个地方不吉利,您换个地方吧。

于是姜氏又要求一个叫“京”的地方。京是一个巨大的城市,而且周边

土地肥沃。庄公答应了。

这一段,《左传》实在写得好。郑庄公和武姜母子二人,高手过招,不

动声色之间惊心动魄。最终庄公守住自己的底线,军事要地要控制在自

己手里;姜氏也达到了目的,为段赢要来了一块富足的封地。当然,整

个谈判过程都是在亲切和谐的气氛里完成的,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完全

可以当正面宣传的材料。

段得到了京作为自己的封地,郑国人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京城太叔。

当时兄弟排行,不一定是伯仲叔季。也可能是老大之外的孩子都叫叔,

叫太叔,表示这位叔比一般的叔高出一个档次,和嫡长子之间就差一线。

看下一段: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

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

自毙,子姑待之。”(《左传》)

有一位叫祭仲的大夫站出来,提醒庄公:段的封地太大了,不合理。

郑庄公回答:“姜氏欲之,焉辟害?”这是母亲要求的,即使有害,也

不能逃避。一般分析,这时候郑庄公已经恨死共叔段了,但是作为国君,

他得维持一个孝子的形象。所以咬牙也得装。

祭仲说:“姜氏何厌之有!”姜氏哪里有满足的日子呢,她要满足,就

要把你废了,那哪儿成啊!还是要赶紧下手,赶紧对段做出安排。祭仲

打了个比方:“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野草要是长得漫山遍

野的,那都除不掉了,何况国君您的地位很高的弟弟呢。

于是庄公回应了“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个成语,并说了意味深长的四个

字:“子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