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能”并举促“健康圈”建立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技能,真正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要做到在小学阶段掌握1~2项运动技能。常州市花园小学以“家校社”联动机制为例,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建立和完善以校、家为单位的、与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全天候、无死角地形成“健康圈”。本文在阐述共育特点的基础上,从共同责任理论的视角来看,针对家庭、学校和社区三方职能、职责、育人方式等,提出了互补型、沟通型、合力型三种“家校社”联动机制。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在“家校社”“健康圈”三位一体的保证下,获得体能和技能上的双发展。
【关键词】体能技能“家校社”联动机制
一、三方联动促“健康圈”基本形成
常州市花园小学坚持“每天都要幸福生活,每个人都要健康成长”,通过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探索“家校社”联动机制的有效运行,三者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并且,学校采取了一些组织与保障措施,增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了其学习能力。
家庭有助于孩子形成早期体育观念和兴趣。在校期间,学生综合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以学校为主。社区是学生校外体育锻炼的补充,对于学生运动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当前我国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学校提出要构建“三位一体”的联动模式来实现高校、政府、社会三者间合作共赢的目标。根据上述逻辑,学校正在创建一个“健康圈”,在“家校社”一体化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学校体育为引领、以家庭体育为基础、以社会(社区)体育为辅的“家校社”联动机制,从而确保学生在体能和技能方面得到充分发展。(见图1)。
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的体能和技能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其主要任务就是传授体育和健康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拟定适切的体育家庭作业负责人、家庭体育活动委托人员等,更重要的,它是学校连接一个家庭的首要通道。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体育锻炼并不积极。缺乏体育教师的安排、要求和考核,家庭体育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家长是学校体育“家校社”中一个重要而又基本的组成部分,父母在家庭体育中起着监督作用,父母利用理性的监督权力,来管理和监督孩子。笔者积极参加了学校举办的亲子运动会、家长培训会和其他活动。在学生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父母在家庭体育任务中处于反馈地位。父母的首要角色就是督促、检查、指导,陪孩子体育锻炼,并及时向学校进行反馈。
社区在学校与家庭之间起着促进二者沟通联系的辅助性作用,积极激励社区志愿者投入“家校共育”活动操作中。各校要积极与具有资质和本校特色体育项目的校外机构联系,共同办团队,从而为具有专长发展需求、获得较好专业技能发展的学校提供参考。
二、多种路径、策略探究
作为常州市“六一工程”体育课程改革的一类实验学校,在实施的过程中,常州市花园小学不断地从时间、空间和形式上进行探索,使每一个学生在每天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有效锻炼。为此,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和特色课间操等课外体育运动,更多地创造出了形式多样、适合家校参加的不同体育活动类型,由此开启一体化联动效应。
(一)路径一:体能大课实施赋能项目创新
鉴于学校原有场地有限、人均活动面积较小等情况,我们以“小场地大干”为指导思想,提升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通过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的科学化、合理化调整,使同学们在小场地上就可以获得非常大的锻炼。为此,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和特色课间操等课外体育运动。
我们根据问题确定了学生在学校开展为期1天的活动的途径和办法,在活动形式上进行了较大的改变,为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有限的锻炼时间里,达到最好的锻炼效果,真正做到“体能大课间”等,增强学生体能。同时,我们以体能项目执行为目标,鼓励学生回家和父母一起鍛炼,以录像的形式参加学校的选举。这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连接,提升了学生在“体能大课间”加实践的热情。
(二)路径二:活动项目,家校打通,搭建沟通的桥梁
学校整合的“体能大课间”,关注课内与课外的课程实施空间、校内外拓展联动、校内外的资源介入,为不同层次的体育赛事服务,注重全员参与,大力推广,实现了体育竞技和赛事娱乐的有效结合,树立师生、家长公认的、可持续的赛事品牌。
活动一:亲子体育节,每年举办一次。学校在一、二年级设置亲子类活动项目,包括亲子跳绳、亲子拔河等,亲子协力共进。活动采用班级普选的方式,实现全员参与。每年举办的亲子体育节,从子女初入校园开始,就在父母和孩子心中播下交流、合作的种子。
活动二:学校篮球节。从裁判到教练再到宣传,都是家长们的主要阵地,他们是该项目的策划者、组织者与参与者。
活动三:“爸爸、妈妈和我一起锻炼”。这是常州市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