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设计全流程解析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创意概念生成
04.
标准化制图输出
05.
延展应用验证
01.
03.
视觉系统构建
06.
交付与存档管理
需求分析阶段
01
需求分析阶段
PART
客户诉求深度挖掘
了解客户品牌所代表的核心价值,确保设计能准确反映其品牌形象。
客户品牌核心价值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客户对标志的期望、需求及痛点。
客户需求调研
根据客户的期望和业务需求,明确设计目标和衡量标准。
明确设计目标
行业特征与竞品研究
差异化设计策略
根据竞品分析,制定差异化设计策略,使标志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03
收集并分析竞品标志,了解其设计特点和优劣势,为设计提供参考。
02
竞品设计分析
行业趋势分析
研究行业内的设计趋势,包括色彩、形状、图案等,确保设计具有时代感。
01
目标受众定位策略
目标受众细分
根据产品或服务的特点,将目标受众细分为不同的群体。
01
受众心理分析
深入了解目标受众的心理需求、审美偏好和购买行为,以便设计更贴近受众的标志。
02
受众测试与反馈
将设计初稿在目标受众中进行测试,收集反馈意见,优化设计。
03
02
创意概念生成
PART
核心设计方向提案
了解客户或品牌的核心价值、目标受众和市场趋势,为设计提供有力依据。
调研与分析
创意策略
设计主题
确定设计策略,包括定位、差异化、传播性和视觉冲击力等方面。
明确设计的主题和核心元素,为后续设计提供统一的方向。
从具象的图形中提炼出简洁、易于识别和记忆的符号。
抽象提炼
将具有代表性或象征性的图形转化为设计元素,以增强标志的传达力。
符号转化
将提炼出的图形符号进行组合、排列,形成新的具有整体性的图形。
元素组合
图形符号提炼方法
概念草图多方案迭代
设计优化
对选定的方案进行深入设计,调整细节和比例,使其更加完美。
03
根据设计目标、品牌调性等因素,筛选出具有潜力的设计方案。
02
方案筛选
草图构思
通过手绘或快速原型工具,快速呈现多种设计构思。
01
03
视觉系统构建
PART
标准图形结构规范
标志基础要素
确定标志的基础组成元素,包括图形、文字、色彩等。
图形设计规范
制定标志的标准制图规则,如网格、比例、旋转角度等。
标志最小使用尺寸
规定标志在不同场合下的最小展示尺寸,以保证清晰度。
标志安全距离
制定标志与其他图形或文字之间的最小距离规范,避免视觉拥挤。
主次配色方案论证
主色调选择
辅助色运用
色彩搭配原则
色彩适应性测试
根据品牌或项目特性,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主色调。
确定与主色调相协调的辅助色,以丰富视觉效果。
遵循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如对比、类似、互补等。
在不同媒介和背景下测试色彩的显示效果和适应性。
正负形设计原则
利用正负空间关系,使标志在不同背景下都能保持完整和识别性。
负形应用效果
评估标志在负形(如白色背景)下的显示效果和识别度。
正形与负形的关系
调整正形与负形的比例和关系,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和识别性。
组合规范制定
制定标志与其他元素(如文字、图案)的组合规范,确保整体协调统一。
正负形组合测试
04
标准化制图输出
PART
网格比例校准标准
设定基础网格,确保标志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和谐统一。
建立网格系统
在网格系统中进行制图,确保各个元素之间的比例符合预先设定的标准。
遵循比例关系
使用专业的设计软件和校准工具,确保网格比例的精确性。
校准工具
最小应用尺寸限定
适用范围
明确标志在不同媒介和场景下的最小尺寸要求,确保标志的可用性。
03
规定最小尺寸限制,以防止标志在缩小过程中发生变形或失真。
02
避免变形
标志清晰度
设定标志的最小应用尺寸,确保在该尺寸下标志依然能够清晰识别。
01
多场景安全边距
边距设定
为标志周围设定安全边距,避免与其他图形或文字过于靠近。
01
保持独立性
安全边距有助于保证标志在各种复杂背景下的独立性和识别性。
02
不同媒介适配
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调整标志的安全边距,确保标志在各种场景下都能保持良好的视觉效果。
03
05
延展应用验证
PART
动态效果适配测试
确保标志在不同动态场景中的适配性,包括旋转、缩放、变形等。
动态效果设计
动态识别效果
动态媒介适配
测试标志在动态环境中的识别度和清晰度,确保标志能够迅速被识别。
测试标志在不同媒介中的动态效果,如电视、网络、移动设备等。
制定标志在不同印刷工艺和材料上的印刷规范,确保标志的印刷效果和品质。
印刷规范
制定标志在不同数字媒介上的使用规范,包括像素、分辨率、文件格式等。
数字媒介规范
确保标志在不同媒介上的展示效果保持一致,避免出现差异。
跨媒介一致性
印刷与数字媒介规范
VI系统组合规则
组合禁忌
列出标志与其他元素组合时可能出现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