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急救的方法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紧急呼救与报警
03
水中救援实施
04
上岸后初步处置
05
专业医疗急救
06
预防与安全教育
01
溺水现场识别
01
溺水现场识别
PART
判断意识与呼吸状态
溺水者可能因为水进入口腔和鼻腔,导致无法正常呼吸和回应。
呼唤无反应
溺水者会出现呼吸急促或微弱的现象,甚至可能出现呼吸暂停。
呼吸急促或微弱
溺水者的呼吸可能变得不规则,如喘息或窒息等。
呼吸不规则
观察无声挣扎迹象
目光呆滞
溺水者眼神可能变得呆滞,无法集中注意力。
03
溺水者会做出不协调的挣扎动作,如手臂乱挥、乱踢腿等。
02
挣扎动作不协调
无力挣扎
溺水者可能因为体力耗尽而无力挣扎,看起来像是“浮”在水面上。
01
辨别头部后仰特征
头部后仰
溺水者常常会出现头部后仰的姿势,这是身体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应。
01
嘴巴难以闭合
溺水者嘴巴可能会因为水进入而无法正常闭合,呈现“O”型或“V”型。
02
眼睛充血
溺水者眼睛可能出现充血症状,这是因为水进入眼睛引起的。
03
02
紧急呼救与报警
PART
明确呼救对象与方式
发现溺水者,应迅速大声呼救,并明确告知溺水者所在位置。
呼叫周围人
拨打紧急电话
使用无线电或手机
向警察、消防、医疗等专业救援机构求助。
通过无线电或手机等设备向外界发送求救信号。
尽可能详细描述溺水者所在的具体位置,包括水域名称、周围建筑物或地标等。
告知溺水地点
提供溺水者的外貌、穿着、携带物品等特征,以便救援人员快速识别。
描述溺水者特征
明确告知救援人员溺水者处境危险,急需救援。
强调紧急程度
传递关键定位信息
警示周围人员避险
紧急广播
如有条件,可通过广播、对讲机等设备向周围区域发出紧急警示。
03
在溺水地点附近设置警示标志,提醒他人注意危险。
02
警示标志
大声呼喊
通过大声呼喊、吹响哨子等方式,提醒周围人员注意安全,避免类似事故发生。
01
03
水中救援实施
PART
确保自身安全原则
评估自身游泳能力
在进行水中救援之前,首先要评估自己的游泳能力和技能,确保自己不会成为需要救援的对象。
01
观察环境
注意水流、水深、水温等环境因素,避免因为环境复杂而陷入危险。
02
准备救援工具
尽可能利用长杆、绳索、救生圈等救生工具进行救援,不要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贸然下水。
03
利用漂浮物间接施救
将救生圈、浮板等漂浮物投向溺水者,让其抓住并保持呼吸。
投掷救生设备
利用绳索或长杆
船只救援
将绳索或长杆伸向溺水者,让其抓住或抱住,然后将其拉回安全地带。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利用船只接近溺水者,并将其救起。
避免被溺水者紧抱
尽量避免从溺水者正面接近,而是从其背后或侧面慢慢靠近,以减少被抱住的风险。
从背后或侧面接近
稳定溺水者情绪
通过呼叫、安抚等方式稳定溺水者的情绪,让其保持冷静并配合救援。
溺水者在惊慌失措时,往往会紧紧抱住救生者或任何可以抓住的物体,这可能导致双方同时陷入危险。
避免正面接触策略
04
上岸后初步处置
PART
检查口腔异物方法
呼吸道吸引器
如有条件,可用吸引器将呼吸道内的水分和异物吸出。
03
将溺水者头部低垂,利用重力作用使口咽部及气管内的水倒出。
02
头部低位排水
手指清除异物
用手指清除溺水者口腔内的异物,如呕吐物、泥沙、假牙等,保持呼吸道通畅。
01
调整复苏体位标准
将溺水者置于稳定的侧卧位,以便于口咽部分泌物排出,防止误吸。
稳定侧卧位
使头、颈、躯干保持在同一平面上,避免颈部过度伸展或弯曲。
躯干稍微前倾
采取措施保持溺水者的体温,如盖上毛毯或衣物,减少热量散失。
肢体保暖
持续监测生命体征
观察呼吸
密切监测溺水者的呼吸情况,包括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
01
监测心率
定期测量心率,注意是否出现心跳过缓或过快等异常情况。
02
评估意识状态
观察溺水者的意识状态,判断是否有昏迷或意识模糊等表现。
03
05
专业医疗急救
PART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迅速判断患者有无意识和呼吸,将患者仰卧在坚硬的平面上,用双手掌根按压胸骨下半部分,进行快速、有力的按压,每次按压深度至少为5厘米。
C(胸外按压)
A(开放气道)
B(人工呼吸)
将患者头部后仰,抬起下巴,使呼吸道保持畅通,以便氧气进入。
如患者无呼吸或呼吸微弱,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每次吹气时间应在1秒钟以上,使胸廓隆起。
人工呼吸频率控制
婴幼儿
每分钟进行20-30次人工呼吸,每次吹气量应更小,以免吹气过猛导致气胸等并发症。
03
每分钟进行15-20次人工呼吸,每次吹气量应根据儿童年龄适当减小。
02
儿童
成人
每分钟进行12-16次人工呼吸,每次吹气量约为500-600毫升。
01
AED设备使用规范
打开AED设备,按照语音提示或说明书的指引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