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多式联运的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技术规范》
标准编制说明
一、目的意义
面向多式联运的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的主要目
的在于,为多式联运领域的数据空间建设提供一套统一、明确的技术
标准和规范。通过制定这一团体标准,旨在实现数据在不同运输方式
之间的无缝流通与共享,推动多式联运的智能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发
展,本标准的目的如下:
1、统一多式联运全链条数据交互规范,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数据
接口、传输协议与互操作机制,打通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不同
运输方式及物流节点的数据壁垒,实现跨系统、跨平台的实时数据共
享与业务协同,从而优化运输资源配置,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多式联
运效率。
2、构建可信数据流通框架,明确数据确权、隐私保护、安全共享
及合规流通的技术与管理要求,利用区块链存证、隐私计算等技术实
现数据全流程可追溯与风险可控,增强各参与方对数据空间的信任度,
推动跨境、跨域数据协作生态的形成。
本标准的实施将推动多式联运从传统分段式管理向全流程数字
化监管转型,提升运输过程的透明度与安全性,强化政府与企业间的
协同治理能力,并为构建“数字枢纽”驱动的物流新生态提供技术范
本,助力我国在全球供应链竞争中形成新质生产力。
二、任务来源
2024年10月,南京市科技局立项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面向多
场景应用的可信数据要素流通关键技术研发》编号202405020,南京
市科技国际合作项目《数据跨境流动安全治理机制设计与平台建设》
编号202401019。经江苏省互联网协会秘书处及标准委员会讨论决定,
根据苏互协(2024)第1号文,本标准成功立项为团体标准。由南京
理工大学牵头,江苏省数据局提供指导。
三、编制过程
本标准的编制过程主要包括标准的预研及立项、成立标准编制工
作组、标准编制草案的编制及相关调研、完善标准草案、标准征求意
见、送审评审等。
(一)标准的预研及立项(2025年2月-2025年5月)
从2025年3月开始,由南京理工大学成立了预研小组,经过资
料收集、文献研究、多次组内研讨等完成了标准立项草案的撰写,及
时开展了相关标准立项申报。经过专家评审和公示等环节,根据江苏
省互联网协会苏互协(2024)第1号文,成功立项为团体标准。
(二)成立标准编制工作组(2025年3月)
在行业主管部门指导下,成立南京理工大学为第一起草单位,成
立标准编制工作组。
(三)标准编制的调研工作(2025年3月-2025年5月)
围绕多式联运可信数据空间建设为目标,在借鉴相关国家标准的
基础上,按照团体标准编写基本要求,选择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并结
合问卷调研形式,深入研究、综合分析、试验验证,形成工作组初稿。
(四)标准征求意见(2025年5月)
在调查研究、试验验证的基础上,工作组提出标准征求意见稿,
分送江苏省互联网协会团体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以及有代表性的单
位和个人征求意见,并由委员会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中发布公示,
对标准进行行业范围的征求意见,汇总完成包括“标准章条编号、意
见内容、提出单位、处理意见”等信息在内的《标准征求意见表》,
其中收集条意见,采纳条,不采纳条,部分采纳条。
(五)标准送审评审(2025年5月)
工作组对所提意见进行综合分析后,对标准进行修改,提出标准
送审稿,在江苏省互联网协会组织下,召开专家评审会议,对标准送
审稿进行评审表决,必须有全体参审专家的四分之三以上同意,方为
通过。评审标准的投票情况应以书面材料记录在案,作为标准评审意
见说明的附件。
(六)标准公示发布(2025年5月)
审核通过后,工作组编辑标准发布稿,经参审专家复核确认后,
由委员会给定统一编号,并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中进行公布,公
开团体标准的名称、编号、发布文件等基本信息。
四、主要内容
(一)范围
本标准主要涵盖多式联运领域的数据空间建设、数据共享、数据
安全、数据应用等方面的技术规范和要求。同时适用于多式联运行业
内的企业、机构和组织,旨在推动多式联运领域的数据标准化、智能
化和高效化发展。
本标准包括但不限于:
(1)面向多式联运的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数据基础设施技术规范
(2)面向多式联运的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数据管理技术规范
(3)面向多式联运的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实施与评估技术规范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