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朗读 迁移 链接.docx
文件大小:41.36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09
总字数:约3.68千字
文档摘要

朗读迁移链接

【摘要】小古文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经由对小古文的学习,亲近中国古典文化。因此,立足统编版教材中年级文言文的编排特点,通过朗读积累语感之库,通过知识迁移探索语用之美,通过链接赏析“文化”之美,寻觅中年级小古文经典之花,优化小古文教学,达成“文道合一”的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古文教学朗读迁移链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文言文教学需把握新课标中“以文化人”的内涵和要求,使教学策略从“传授迁移”转向“体验认同”,如“诵读”“探究”“拓展”等,从而达成“文道合一”的目标,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中年级文言文的编排特点

(一)选材广泛,适宜认知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年级选编的6篇文言文体裁广泛—涉及神话、寓言、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等;主题丰富—有敬老爱幼、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等;选自经典—有的选自《山海经》,有的选自《韩非子》,还有的选自《世说新语》等。这些文言文蕴含着中华民族千年智慧,语言简练却意味深长。

(二)激发兴趣,难度适中

从选编的文言文数量来看,三年级每学期安排1篇文言文,四年级每学期各安排1篇和2篇文言文,数量逐渐增加。从字数上看,中年级的文言文字数一般在50以内,篇幅短小;从内容来看,有些中年级的文言文,学生曾阅读过白话文版本的故事。当熟悉的故事以文言文的形式再次呈现,既克服了学生的畏难心理,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兼顾要素,适度凸显

基于统编版语文教材“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双线编排的思路,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在不同的主题单元,也都承担着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和阐释单元人文主题的基本任务。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文中的“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凸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人物形象,是此单元“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人文主题,也是紧扣人物和事件过程,借助注释、看插图等方式理解课文大意,用自己的话简单讲故事的语文要素的体现。因此,教学文言文时,也要时刻关注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落实。

二、中年级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一)朗读:积语感之库

1.初读,探节奏之美

关于文言文的停顿,一是可以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子间的停顿,二是可以根据句子成分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句中的停顿。

“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是《司马光》一文的课后练习。它既是朗读目标,也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落实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要求。随后教师示范朗读,提示学生仔细倾听,画斜线标注停顿。接着借助停顿提示,跟老师读课文。

学生明白在读文言文的时候,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应该怎样断句,断句的意义何在。人和事之间可以停顿,名字后面要停顿,慢慢地学习并掌握其他的停顿方式,要根据意思作出恰当的语感停顿水到渠成。

2.品读,赏意境之美

抓关键词句品析,体会小古文蕴含的情感和人物品质。在品读过程中,直击人物动作环环铺陈,对语感的培养和情感的体悟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看似简单的动词,实则妙趣横生。《司马光》一文中“持”与“击”二字,将一个临危不乱、胆识过人的孩童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再来“演一演”,最后“辩一辩”:当时还有更好的方法吗?环环相扣,代入角色,再现场景,人物形象了然于心,人物情感喷涌而出。言简意丰的意韵之美在品读间呈现得淋漓尽致。

3.诵读,传文化之美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古文蕴含着我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深厚文化韵味,要让学生体会古典文学作品的古韵魅力,精心设计诵读环节,引领学生通过读来体验感知文本的魅力尤为重要。无标点符号的小古文,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断句。

在能读准、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巧妙运用花样诵读。依次出示竖版的小古文,繁体字版的小古文,去掉标点符号的小古文,由横到竖,由简至繁,由易到难,在一次次挑战过程中,熟读成诵,升华审美体验,丰厚文化底蕴。

(二)迁移:探语用之美

1.故事地图,串文意之美

学习文言文,学生难免会有畏难情绪,因此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也是主要目标之一。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可以创设新颖的故事“地图”情境,以趣味的活动形式推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

《司马光》是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语文要素是“学写一件简单的事”。此文仅用三十几个字,就把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得条理清晰。在教学时,教师通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的思维图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逐句读文。遇到障碍时,借助注释和插图,在故事情境中理解文义,同时唤醒生活经验,最后借助故事地图尝试初步理解文本。

2.古今呼应,品文辞之美

小古文的语言表达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