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问答:春秋五霸到底都有谁
你好,欢迎来到《刘勃的国学课》。
又到了每周末的答疑时间。花果山的航哥问,为什么春秋五霸一
直没有统一的说法呢?
确实。春秋五霸都是谁?说法太多了。
最流行的两种说法,这是写进了写进中学、大学的历史教科书的,
一种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一种是: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但还有其它说法,加起来起码有十几种。
2023年还新发现了一种:五月份,荆州博物馆发掘了纪南城东
郊秦家嘴的一个战国中期的小型墓葬,发现了很多竹简,其中有
讲到春秋五霸的,把楚文王算作五霸之一,这个说法以前没见过。
其实一个组合有谁没谁,没有固定说法,是普遍现象。因为要个
说法,本来就是对复杂的事实作简单化处理,不同的人简单化的
方法不一样,当然也就说法不同。
所谓五霸,实际上只有齐桓公和晋文公这二位没有争议,其余三
位,不同的书基本各说各的。
我们还是用给史料断代的办法,来理解这个问题。
《左传》:有三代之五霸,无春秋之五霸
先看《左传》。五霸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左传·成公二年》,
一个齐国贵族对晋国贵族说:
“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
王命。”
四王之所以成就王业,是因为他们树立德行,满足诸侯的共同愿
望。五伯之所以成就霸业,是因为他们辛苦自己而安抚诸侯,共
同为天子效命。
这里出现了一个比较冷的概念叫“四王”,而不是后世更喜欢说的
三王,说明三皇五帝、三王五霸这种三五组合的思想钢印,对《左
传》的作者来说还不存在。
至于五霸都是谁?《左传》原文没说。
注意这个时间节点,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楚庄王刚刚去
世两年。现在最流行的两种说法,后一种显然和这里的五霸不兼
容,因为当时人还不知道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前一种也牵强,
因为齐国人、晋国人都不见得乐意承认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是霸主。
传统注释认为,这里的五霸是三代五霸。夏朝出过一个霸主,叫
昆吾;商朝出过两位霸主,一个叫大彭,一个叫豕韦;加上周朝
的齐桓公、晋文公,夏商周三代,总共出了五位霸主。
这个注释还是很合理的。对于鲁成公时候的人来说,都是历史人
物。而且这句话是齐国对晋国人说的,夏商之霸俱往矣,本朝则
是贵国一霸,我国一霸,各有一霸,别国没霸,也符合各自身份
和现场气氛。
《左传》后文还有一处,提到组织诸侯会盟最成功的人,有所谓
“六王二公”。二公指的也是齐桓公、晋文公。也就是把这两位拿
出来作为国君的榜样,是春秋时代比较流行的。
所以可以作出这个判断:《左传》讲的是三代五霸,春秋五霸的
概念是《左传》没有的。
抛开五这个数字,就看霸,《左传》里把什么人看作霸呢?
其实我们正课里已经反复讲了,就是能够尊王攘夷。尊重西周旧
秩序,打退入侵的蛮夷。前者彰显德行,后者倚靠实力。当然
《左传》的逻辑,基本是相信德行和实力是会互相促进的,你德
行越高,实力也会越强。缺德了,则实力也会受损。
像宋襄公想用活人祭祀,就被骂:“将以求霸,不亦难乎?”干这
种缺德事,你还想当霸主,不也是太难了吗?
像秦穆公用活人殉葬,也被骂:“秦穆之不为盟主也,宜哉。”这
种缺德事你也干得出来,当不了霸主,活该啊你!
我们当然可以认为,宋襄公、秦穆公不能称霸中原,最大的短板
是实力不足,但《左传》都是从道德的角度来批判的。
我们也看到,晋国是诸夏里最强的国家,从晋文公开始,晋国国
君往往就被看作是霸主。晋文公之外,晋襄公、晋悼公都是被明
确被《左传》称为“霸”的,另外,晋国的鹰派人物,会担心晋国
“失霸”,失去霸主地位,也就是晋国人的心态,一直就是认为自
己是霸,历代晋国国君,都是霸主,哪怕是晋灵公这样行为不正
常的小孩,或者哪怕他屎拉裤裆里了,他只要在国君位置上,他
就也是霸主。
春秋时代那么多霸主,排前五的应该是谁?清代学者全祖望,有
个比较冷门的说法,一齐四晋,就是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
晋厉公、晋悼公。这个说法影响力有限,但如果尊重《左传》这
份可信度最高的记录,又要凑个春秋五霸,还就是他这个说法最
合适。
晋襄公是晋文公的儿子,在他手上晋国霸业得到了继续,这点比
齐桓公的儿子强多了。
晋厉公时代,发生了晋国和楚国的第三次大会战,鄢陵之战。结
果晋国打败了楚国,射瞎了楚共王一只眼睛。
晋悼公更加不得了,他可以说是春秋后期绝无仅有的非常有个人
魅力的君主。他在位十五年组织了十七次诸侯会盟,其中襄公五
年的戚之盟盛况空前,因为那次吴国也来了,标志着散装江苏也
加入了华夏大联盟。而且正是在他的领导下,晋国打消耗战拖垮
了楚国,让也不失为明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