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答疑:各自表述的管仲,成果汇编的《管子》
欢迎来到《刘勃的国学课》。
又到了每周末的答疑时间。《左传》里和管仲有关的内容很少,所以我
们正课部分管仲讲得也少。不少同学提出了很多问题,今天补充一下。
管子其人
管仲这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他最重要的能力,无疑是微操,就是
细微具体的操作,管仲的出身并不高,却把复杂的政治关系平衡得那么
好,这个需要特别高的微操水平。至于施政的理念,提出时也许很震撼,
但因为后来大家一直都尊奉,就习以为常了。越是有深远影响的理念,
后世看越平常,这是很普遍的现象。
管仲显然是特别被关注的人物,先秦诸子都很愿意谈他,问题是先秦诸
子差不多都是和管仲相反的。管仲长于实践,诸子几乎都是理论派,实
践一个比一个失败,诸子的关注点,肯定是有点各取所需。
说一下主要几个流派。
儒家
先说儒家。
孔子对管仲是很推崇的。孔子看重的,是管仲捍卫了华夏文明,所以管
仲虽然有缺点,也不妨碍他达到了“仁”的标准。
孟子却最喜欢鄙视管仲。鄙视的原因,恰恰是因为管仲是成功人士,孟
子要借鄙视管仲来突出自己更了不起。
一次,有学生问孟子:“您如果在齐国当权,管仲、晏子的功业可以复
兴吗?”
孟子就摆出一副受到侮辱的样子,说管仲算什么,“管仲得到君上的信
赖是那样专一,操持国家的大政是那样长久,而功绩却那样卑小。你为
什么把我和他相比?”言下之意是,齐王但凡多听我两句,就无敌于天
下了。
但还有一次,孟子把管仲当正面案例了。孟子说,齐桓公是把管仲当老
师的,所以才能够一点不辛苦就称霸了。正因为把管仲当老师,所以齐
桓公不会用召见臣下的方式来见管仲,而是要上门拜访。管仲都是不可
以召见的,何况不屑于做管仲的人呢?
所以孟子想说的其实是,齐王应该来拜访我,而不是我去见他。
荀子看法也类似,不过他把齐桓公说得更坏。
荀子说,我们孔子的门下,是不屑于谈五霸的。齐桓公是五霸里功业比
较大的,但看个人品德,齐桓公杀兄弟,睡姐妹,骄奢淫逸,背信弃义,
就是个人渣,但这个人渣为什么能不但不亡国,而且成霸主呢?因为他
有“天下之大节”,而所谓“天下之大节”没别的,就是完全信任管仲。
荀子的目的,也是拿管仲做例子,强调君主要放低身段,尊敬读书人。
法家
再看法家,韩非子最喜欢阴谋论,不相信儒家理想中那种君臣无条件信
任的关系,所以他讲的管仲故事画风是这样:
管仲和鲍叔牙在一起分析齐国的形势,如果发生动乱,能即位的,要么
是公子纠,要么是公子小白。咱们分头行事,各辅佐一个。将来不管谁
成功了,就推荐对方,这样对我们大家都好。
你看看,正是这个两边押宝的策略,让管仲和鲍叔牙后来都成了人生赢
家。
《韩非子》里管仲立法的故事很多,反正都是法家思想的展示,以后再
说(《韩非子》是课程主讲书目之一,后面会讲到),今天不详细介绍
了。
道家及杂家
《庄子·徐无鬼》一篇里有管仲的遗言:
管仲得了重病,齐桓公探望他,问谁可以接替他。
管仲让齐桓公自己说。
齐桓公说:“鲍叔牙。”
管仲说:“鲍叔牙不可以。因为鲍叔牙道德太高尚了,眼睛里不揉沙子,
缺乏包容性,而人类谁没有缺点呢?所以鲍叔牙严厉作风,既会让国君
你受不了,也会让老百姓受不了,他自己会倒霉,国家也危险了。”
齐桓公说:“那么谁可以呢?”
管仲回答说:“不得已的话,隰朋还可以。因为隰朋严于律己,宽以待
人,知道什么事该管,什么事不能管。不得已,就用隰朋试试。”
《吕氏春秋》里则有另一份遗言。这份遗言更有名,因为后来司马迁略
作简化,写进了《史记》里:
齐桓公问管仲,你要是不在了,谁可以辅佐我。
管仲说:“知臣莫如君。”也是先让齐桓公自己说。
齐桓公先提出易牙。易牙是当时最顶级的大厨,传说,为了让齐桓公解
馋,他杀了自己的儿子,煮给齐桓公吃。
管仲说:“杀子来投合君主,这不合人情,这样的人绝不可以。”
齐桓公又提出公子开方。这是卫国国君之子,但追随齐桓公十五年,从
来也没回卫国探望父母。
管仲说:“背弃亲人来投合君主,这也不合人情,这样的人不能接近。”
齐桓公又提出竖刀(又称竖刁)。这人也就是《左传》中的寺人貂,为
了贴身伺候齐桓公,身上零件太多不方便,于是就把自己给宫了。
管仲说:“能够自宫的男人,还有什么事干不出来?这样的人不能放在
身边。”
然而管仲死后,齐桓公到底没有听管仲的话。后来齐桓公到底被这几个
人害死了,死得很惨。
以上战国诸子的著作,虽然每个人都是在借着管仲说自己想说的道理,
但是提供的管仲形象,仍然有一种共性。
首先,管仲是成功人物的代表。
管仲显然很成功,所以大家才都喜欢蹭他的热度。而且管仲的成功有个
特点,就是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