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阅读:“迭代”儿童“迭代思维”的阅读教学策略
【摘要】在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儿童的“迭代思维”指向认知、理解以及长期的积累、实践和提升,使儿童的阅读能力、阅读思维和阅读习惯在不断积累阅读、改进阅读习惯和创新阅读方法的过程中实现由“1”到“N”的螺旋式提升。本文以预测阅读为抓手,培养学生的“迭代思维”,并进一步建构迭代创新的阅读教学策略。以預测阅读“迭代”儿童的“迭代思维”作为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突破口,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迭代思维”预测阅读阅读能力语文素养
自2019年9月开始,统编版语文教材已全面投入使用,实现全学段覆盖。与以往的教材相比,统编版教材关注儿童本位的回归,更注重教科书的育人功能,更重视程序性知识,其单元主题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本文以预测阅读为抓手,培养学生的“迭代思维”,并进一步建构迭代创新的阅读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儿童“迭代思维”的概念
“迭代”最早来源于数学概念“迭代计算”,迭代是个反复、不断逼近最终目标的过程。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许多优秀的产品正经历着不断更新、迭代以臻完美的过程。这一系列产品的迭代,展现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人们利用这种思维方式,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重复做、用心做,不断修改、研发,最终超越自身,实现创新,这就是“迭代思维”。
在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儿童的“迭代思维”指向认知、理解以及长期的积累、实践和提升,预测阅读“迭代”儿童的“迭代思维”,使儿童的阅读能力、阅读思维和阅读习惯在不断积累阅读、改进阅读习惯和创新阅读方法的过程中实现由“1”到“N”的螺旋式提升。
二、预测阅读对“迭代”儿童“迭代思维”的意义和价值
(一)边读边猜,激发阅读兴趣
儿童对身边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心,但儿童的阅读能力存在差异,预测阅读策略把阅读过程转换成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它让学生向前走一步,缩短学生能力的差距。
(二)边猜边学,引发阅读思考
周步新在《小学适性阅读策略的学与教》中写道: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预测,可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手段,以事物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出发点,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预测,得出结论,然后印证。学生边猜边学,这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可引发阅读思考。
(三)边学边试,体验深度理解
预测策略能唤醒学生以往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能让学生在阅读时关注文章的重要内容和细节,从而提升学生对文本的参与度。学生边学边试,体验预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内容。
(四)边试边用,提升表达能力
预测阅读充分利用学生已知的信息构建逻辑图,再通过阅读的方式验证猜测的结果,让学生在积极参与阅读、猜测的过程中享受思维乐趣。学生先预测再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后运用,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将得到不断提升。
三、以预测阅读“迭代”儿童“迭代思维”的策略建构
(一)从具象到抽象:建构预测阅读逻辑化的思维方式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阅读预测,并将预测内容与文本故事情节发展、结尾进行比较,从而有效推进阅读教学的深入,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语言逻辑,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理解和表达能力。儿童的预测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在预测开始前,要做好预设,明确可视结构,帮助学生明确方向,进行预测。在预测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学生情感的变化与神态、动作的表现,当学生有疑惑时,教师要放慢预测教学的进度,为学生答疑解惑。预测结束时,不能局限于这部分的内容,要引导学生站在整篇文章的角度,重新审视已经完成预测的文章,做好回顾与反馈,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时,教师可提问:“你觉得《走月亮》这篇文章是真的在月亮上走吗?”“如果是真的在月亮上走,哪些人能够在月亮上走呢?”“作者是基于什么原因才想到写《走月亮》这篇文章的呢?”“如果真的有机会,你想不想在月亮上走一走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按照问题的逻辑顺序,指导学生组织语言,使学生对课文主题的认识更加清晰。当然,一次教学实践并不能使学生形成逻辑化的思维习惯,教师要根据同类型的文本进行连续教学,拾取预测坐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学生刚接触预测阅读法时,并不了解针对一篇课文需要预测什么、要怎样去预测,更不知道预测与阅读的关联。随着学生预测意识的增强,教师的指导就应该由繁至简、由全至精、由扶到放。学生对预测阅读法的掌握和运用是一个反复试错的过程,学生的阅读迭代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正,最终实现新的迭代。
例如,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结构明朗、条理清晰,内容具有吸引力,在学习第三、四自然段时,教师可以“扶”着学生探索并总结学法,在学习第五、六自然段时,可以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