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汉语史讲义 课件 一、 绪论.pptx
文件大小:387.34 KB
总页数:73 页
更新时间:2025-06-09
总字数:约8.37千字
文档摘要

漢語史;一、緒論;1.1語言在變;1.1語言在變;1.1語言在變;1.1.1時代差異;古木陰中系短篷(póng?),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fōng?)。

——僧志南《絕句》;例2“他”的讀音問題

“他”是“佗”的異體字,《廣韻·歌韻》“託何切”,與拕(俗作拖)、它同一小韻,上古屬歌部。

按照古今語音對應規律,今音當讀tuō(浙江鄞州鄞江有著名古水利工程“它山堰”,“它”仍音“拖”),爲何卻讀作tā?

;唐詩中“他”均與歌韻字押韻,無一例外,如:

半額畫雙蛾,盈盈燭下歌。玉杯寒意少,金屋夜情多。香豔王分帖,裙嬌敕賜羅。平陽莫相妒,喚出不如他。(張諤《岐王席上詠美人》);這種讀音由來已久,比如: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離于畢,俾滂沱矣。武人東征,不皇他矣。(詩經·小雅·漸漸之石);《左傳·隱公元年》“佗邑唯命”的“佗”即“他”字,唐石經、宋本、岳本、足利本均作“他”,本來也應該讀作tuō,《漢語大字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均音tuō,《漢語大詞典》亦音tuō,又云:“今讀tā。”王力主編《古代漢語》(《郑伯克段于鄢》)未注音。;大約從宋代起,“他”開始讀入麻韻,例如:

腸斷送韶華。為惜楊花,雪球搖曳逐風斜。容易著人容易去,飛過誰家?

聚散苦諮嗟,無計留他,行人灑淚滴流霞。今日畫堂歌舞地,明日天涯。(張先《浪淘沙》)

;但在《全宋詞》中“他”字也常讀作“歌”韻,如:

把酒花前欲問他,對花何吝醉顏酡。春到幾人能爛賞?何況,無情風雨等閒多。豔樹香叢都幾許?朝暮,惜紅愁粉奈情何。好是金船浮玉浪,相向,十分深送一聲歌。(歐陽修《定風波》);最有意思的是《西廂記諸宮調》,押歌戈韻和家麻韻的都有,例如:

急離門首,連忙開放鎖,直奔書幃裏來見他。天色兒又待明也,不知做甚麽,書幃裏兀自點著燈火。(卷四)

打拍不知個高下,誰曾慣對人唱他說他?好弱高低且按捺。話兒不是朴刀捍棒,長槍大馬。(卷一);現代方言中的讀音情況如下:

現代在北方方言區裏差不多全都説t‘a,但南京及其附近有些??方説t‘?,吳語區裏也有韻母作o的,如宜興及溧陽t‘o,無錫do。(呂叔湘《近代漢語指代詞》5-6頁);“他”字在北方方言區沒有跟著歌韻的其他字讀作tuō,而讀tā,顯然是保存了古音,這是因爲常用詞的讀音演變有其特殊性;

但是在南方官話區卻情形不同,韻母也跟著歌韻的其他字發生了變化,其中原因值得研究。;(2)詞彙的變化

例1“湯”是什麽?

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孟子·告子上》)

“湯”是什麽?

《說文解字·水部》:“湯,熱水也。”;每日早間,問店小二討些湯洗了面,便出門。(明馮夢龍《警世通言·俞仲舉題詩遇上皇》)

又燒下一桶熱湯,督他洗滌臭穢。(《喻世明言·張道陵七試趙升》)

當時吩咐家人燒湯洗澡。(清陳朗《雪月梅傳》第十二回);從此衆姊妹都聚一處,但遇除日,若花就同紅紅諸人煎湯洗浴。(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部第五十六回)

早有三等丫頭聽見,替他送臉湯水進來。(清大橋式羽《胡雪岩外傳》第八回);今天東南部方言吳語、客家話、閩語中仍有一些地方管熱水叫“湯”,如溫州、金華、于都、福州等。(參看《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6卷本)“湯”字條,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卷,4518頁。)

寧波話舊有“湯鍋”一詞,指竈邊的熱水鍋。;“湯”在通語中後來轉指菜湯、麵湯的湯,當是比較晚近的事,《大詞典》釋作“帶汁水的菜餚”,所引的始見書證是唐李綽《尚書故實》:“韋拜而上,命坐,慰勞久之,亦無餚酒湯果之設。”

但唐宋時代用例罕見,普遍行用大概在元明以後,如《水滸傳》第三八回:“宋江因見了這兩人,心中歡喜,吃了幾杯,忽然心裏想要魚辣湯吃。”;有意思的是,“湯”的古義在日語中還保留着,是個訓讀字(ゆ),可以表示:

①熱水;②溫泉;③澡塘。

這些都是“湯”在漢語中的古義,後兩義是第一義的引伸。

可見日語從漢語中借用“湯”字,必在轉指義行用之前。;表示“溫泉”義集中反映在地名上,凡是地名中帶有“湯”字的,除了取姓氏義外,其地通常都有溫泉,如南京之湯山、湯泉,黃山脚下的湯口,北京的小湯山,等等。

此義從南北朝起即有,唐代更是常見,如唐封演《封氏聞見記·溫湯》:“海內溫湯甚衆,有新豐驪山湯,藍田石門湯,岐州鳳泉湯,同州北山湯,河南陸渾湯,汝州廣成湯,兗州乾封湯,邢州沙河湯。”;例2從詞到短語

食不語,寢不言。(論語·鄉黨)

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應該是:

吃飯的時候不交談,

睡覺的時候不說話。

所謂從“隱含”到“呈現”,或者從“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