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3例外音變“例外音變”是個外延很寬的概念,凡是不符合音變規律的讀音都可以統稱為“例外音變”。這裡我們把它作狹義的理解,跟“陰陽對轉”“避諱改音”和“特殊來源的字音”並列,專指不符合一般音變規律的讀音。李榮先生著有《語音演變規律的例外》一文(1965年),是系統研究漢字例外音變的開山之作。該文的主旨是“探因”,討論了杉、親(親家)、犀、婿、望等30餘字的例外今讀,並把它們的變化歸結為七個方面的原因:連音變化、感染作用、迴避同音字、字形的影響、誤讀反切、方言借音、本字問題。李文很有概括性,發表以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至今仍有指導意義。李榮先生又有《論北京話“榮”字的音》、《論“入”字的音》兩文(1982年),深入探討了“榮”、“入”兩字今讀的成因。王力先生在《漢語語音史》(1985年)卷下“語音的發展規律”最後設了一章,專談“(語音)不規則的變化”。該章指出,語音的“不規則變化”是與“自然的變化”、“條件的變化”相對而言的,其內容是論證語音不規則變化的原因。王力先生列舉了婿、劇、廁、側、縛等68字讀音的不規則變化,並把字音不規則變化的原因歸結為三種:文字的影響、方言和普通話的互相影響、偶然性。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的文章談例外音變問題。鍾明立《漢字例外音變研究》一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是研究例外音變的第一部專著,可以參看。下面略舉數例以見一斑。4.5.3例外音變鯨:《切韻》渠京反,與“擎”同音,本當讀qíng,今讀jīng。艇:《廣韻》徒鼎切,本當讀dìng,今讀tǐng。礦:《切韻》古猛反,當音gǒng,今讀kuàng,是20世紀的事情。《新華字典》:“礦kuàng(舊讀gǒng):礦物。”帆:《切韻》《廣韻》符咸切,當音fán,今讀fān,在19世紀中期的《語言自邇集》中已讀作陰平。臺灣“國語”今天仍讀陽平。同類的例子還有期、微、危、濤、撈、奚、兮、酣等,都從陰平調變成了陽平調。4.5.3例外音變鉛:《廣韻》與專切,當音yuán或yán(江西鉛山縣現仍讀yán);今讀qiān,見於《韻學大成》(1578年序)、《合併字學篇韻便覽》(1606年序)、《音韻正訛》(1644年刊)。平山久雄先生《普通話“鉛”字讀音的來源》(載《李新魁教授紀念文集》,中華書局1998年)認爲:在-m尾和-n尾合併了的方言裏,(“鉛”)就和“鹽”同音,兩樣東西同是白色粉末狀的礦產,這種背景就會促使“鉛”字改換讀音。另可參看遠藤光曉《東亞語言中的“鉛筆”》,《韓漢語言探討》,[韓]學古房2013年。4.5.3例外音變平山久雄先生說:探討例外音變的各種原因不但對漢語音韻史,而且對闡明漢語詞彙史也有用處,因為現代漢語裡極為常見的詞往往是經過例外音變的。”(《“大”字dà音史研究》,收入氏著《漢語語音史探索》,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除了上面已經提到的《昆明為什麼不讀Gunming?》外,平山先生還著有《論“我”字例外音變的原因》《中古漢語魚韻的音值——兼論人稱代詞“你”的來源》《說“欱”——論飲義“喝”的語源》《動詞“吃”的來源》《漢語中產生語音演變規律例外的原因》等名文,都值得認真學習。4.5.3例外音變4.5.4特殊來源的字音有些字的讀音有特殊來源,不能用一般的音變規律來解釋。比如“給”字。下面據平山久雄《“給”字白話音源自“過與”合音説》(《歷史語言學研究》第三輯,商務印書館2010年;又收入其《漢語語音史探索》,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後者是最終定本,增加了三條補注,2.5節的敘述也有改動,閱讀時應該選擇此本)。《廣韻·緝韻》:“給,供給。又姓。居立切。”現代文言音jǐ與此對應,白話音gěi則不對應。因爲緝韻牙喉音字現代北京話照例都作-i,如急、及、泣、揖,而除了“給”白話音以外沒有作-ei的。從聲調方面來看,“給”的白話音在很多官話、晉語方言包括保留入聲的方言也多唸上聲,可見它並不是來自入聲的。太田辰夫《中國語歷史文法》列舉了《五代史平話》裏的“歸”、《朴通事》裏的“饋”和《醒世姻緣傳》裏的“己”,解釋說:“以上的‘歸’‘饋’‘己’可能都是和‘給’相當的,語源不清楚,但可以推想,恐怕是從具有‘給與’意義的動詞發展而來的。”池田武雄(1962)《〈給〉(gei)の發生について》提出“給”源自“過與”的看法,他指出:“過”字唐代有“授受”義,如:4.5.4特殊來源的字音龍牙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云:“與我過禪板來。”牙便過禪板與師。師接得便打。牙云:“打即任打,要且無祖師意。”牙後到翠微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微云:“與我過蒲團來。”牙便過蒲團與翠微。翠微接得便打。牙云:“打即任打,要且無祖師意。”(臨濟録)娑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