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会教师六个下功夫
演讲人:
日期:
06
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目录
01
政治素养提升方向
02
专业能力锻造路径
03
育人模式改革重点
04
学生成长引导策略
05
教育技术应用突破
01
政治素养提升方向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背景、逻辑结构和基本内容。
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了解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战略部署,把握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方向。
学习教育法律法规
熟悉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提高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
深化理论学习系统性
强化课程思政融合度
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拓展思政教育渠道
结合专业知识,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
通过课堂讲授、专题研讨、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拓宽学生思政教育渠道,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要加强自身师德师风建设,发挥表率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防止错误思想的传播和扩散。
强化课堂纪律管理
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氛围。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加强对学生宗教信仰的引导和教育,防范宗教渗透和邪教侵蚀,维护校园意识形态安全。
防范宗教渗透和邪教侵蚀
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
02
专业能力锻造路径
学科前沿动态追踪
关注国内外学术期刊
及时阅读国内外本学科的核心期刊和学术论文,掌握学科最新研究动态。
参加学术会议与研讨会
学科交叉融合
积极参与各类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同行交流学术观点,拓宽研究视野。
积极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推动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研究思路。
1
2
3
创新教学方法研究
案例教学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通过问题、项目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
信息化教学
探究式教学法
运用真实或模拟的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成果转化实践
指导学生科研
将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01
教学服务社会
积极与企业、社区等合作,将教学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解决社会问题。
02
教学评价与反思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及时收集学生反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03
03
育人模式改革重点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
个性化培养方案设计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通过个性化培养方案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潜能
在个性化培养方案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鼓励学生参与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学生自主选择
跨学科协同育人机制
打破学科壁垒
建立跨学科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消除学科之间的隔阂和壁垒。
01
充分利用不同学科的优势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02
培养复合型人才
通过跨学科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03
整合优质资源
实践教学体系优化
增加实验课程比重,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强实验教学
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实际项目研究和实践活动。
拓展实践基地
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和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进行全过程管理和监控,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强化实践教学管理
04
学生成长引导策略
班会组织
通过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班级凝聚力。
校园文化活动
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悟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榜样示范
通过评选优秀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成为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
家庭教育配合
与学生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学生价值观培养,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价值观塑造关键节点
心理健康干预体系
心理健康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技巧。
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
设立心理咨询室,提供个体咨询服务,同时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
危机干预机制
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心理问题,防止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心理健康宣传普及
通过宣传栏、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职业规划指导创新
职业规划课程
个性化指导
职业实践机会
职业导师制度
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