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神经内科出科考题库(含参考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
1.男性,27岁,发作性头痛4年。每年春季多发,持续3~4周,其间每日发作2小时左右。今日发生眼眶周围剧痛伴结膜充血,眼睑水肿,有Homer征,其余体检无异常,全脑血管造影无异常。患者可能的诊断为()
A、有先兆的偏头痛
B、眼肌麻痹性偏头痛
C、丛集性头痛
D、无先兆的偏头痛
E、颅内动脉瘤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丛集性头痛特点为发作性眼眶周围剧痛,常伴有结膜充血、眼睑水肿等,发作呈丛集性,持续数周,每日发作数次,该患者表现符合丛集性头痛特点,全脑血管造影无异常可排除颅内动脉瘤等其他病变,故诊断为丛集性头痛。有先兆的偏头痛有典型的先兆症状;无先兆的偏头痛无先兆表现;颅内动脉瘤多有神经功能缺损等表现且造影可有异常;眼肌麻痹性偏头痛除头痛外有眼肌麻痹等表现,均不符合该患者情况。
2.肱二头肌腱反射在脊髓部的节段定位是()
A、C2~3
B、C3~4
C、C5~6
D、C6~7
E、C7~8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肱二头肌反射的反射中枢在颈髓5、6节段(C5~6),所以肱二头肌腱反射在脊髓部的节段定位是C5~6。
3.脑栓塞的防治最重要的是()
A、抗菌治疗
B、溶栓治疗
C、降低颅内压
D、病因治疗
E、扩张脑血管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脑栓塞的防治最重要的是病因治疗,只有针对病因进行干预,才能从根本上预防脑栓塞的发生和复发。降低颅内压是针对脑栓塞引起颅内压升高的对症治疗措施;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等限制条件,不是最关键的防治要点;抗菌治疗一般不是脑栓塞防治的主要方面;扩张脑血管只是治疗的一部分,并非最重要的。
4.典型偏头痛与普通型偏头痛的区别在于前者有()
A、一侧搏动性头痛
B、畏光、畏声、呕吐
C、睡眠后好转
D、有视觉和感觉先兆症状
E、头痛持续4~72小时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典型偏头痛有视觉、感觉、运动、语言等先兆症状,普通型偏头痛无先兆症状,这是两者的重要区别。而畏光、畏声、呕吐等在两种类型偏头痛中都可能出现;一侧搏动性头痛是偏头痛的常见表现,并非典型偏头痛特有的区别;头痛持续时间两者也有重叠;睡眠后好转也不是典型偏头痛与普通型偏头痛的特征性区别。
5.下列哪项不符合失语症()
A、检查失语症患者必须意识清醒,检查合作,无精神症状
B、运动性失语是不能讲话,但能听懂问话
C、运动性失语的病损在主侧半球额下回后部
D、感觉性失语表现为说话多,流利,但答非所问
E、感觉性失语的病损在主侧半球颞中、下回后部
正确答案:E
6.重症脑出血,首选的治疗原则是()
A、应用脱水剂控制颅内压
B、立即使血压降至正常
C、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D、防止并发症
E、抗生素预防感染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脑出血后脑水肿约在48小时达到高峰,维持3~5天后逐渐消退,可持续2~3周或更长。脑水肿可使颅内压增高,并致脑疝形成,是影响脑出血死亡率及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因此,重症脑出血时应首选应用脱水剂控制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治疗的关键。而立即将血压降至正常可能会导致脑灌注不足,加重脑缺血;抗生素预防感染一般不是首要治疗原则;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防止并发症虽重要,但不是最首要的。
7.一青年,病前有低热不适,数小时内发生双下肢进行性瘫痪,伴小便障碍,检查见胸6以下所有感觉障碍,双下肢松弛性瘫痪,尿潴留。其最可能的诊断是()
A、脊髓出血
B、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
C、脊髓肿瘤
D、急性硬膜外脓肿
E、急性脊髓炎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急性脊髓炎通常在病前1-2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症状,起病较急,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症状,表现为病变平面以下的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尿便障碍等,该青年病前有低热不适,数小时内出现双下肢进行性瘫痪及感觉、排尿障碍,符合急性脊髓炎表现。脊髓出血起病急骤,多有剧烈背痛,迅速出现肢体瘫痪及感觉障碍等,与本题不符;急性硬膜外脓肿多有局部感染灶及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起病较急,有明显的脊髓压迫症状;脊髓肿瘤起病隐匿,进行性发展;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主要累及神经根,以肢体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为主要表现,一般无感觉平面障碍。
8.患者60岁,走路时双脚有踩棉花感,睁眼站立稍不稳,Romberg征极明显,双下肢音叉振动觉丧失,病变在()
A、小脑
B、脊髓后索
C、脊髓侧索
D、脊髓后角
E、大脑额叶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该患者走路有踩棉花感、Romberg征明显及双下肢音叉振动觉丧失,提示深感觉障碍。脊髓后索主要传导深感觉,病变时可出现深感觉障碍,符合该患者表现。小脑病变主要影响共济运动;脊髓侧索病变主要表现为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等;脊髓后角主要参与浅感觉传导;大脑额叶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