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烧伤感染期护理.pptx
文件大小:4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9
总字数:约2.53千字
文档摘要

烧伤感染期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1

感染评估与监测

02

清创处理操作规范

03

抗感染用药管理

04

敷料选择与更换策略

05

并发症预防措施

06

患者教育要点

01

感染评估与监测

生命体征动态监测

持续监测患者体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

体温

监测患者心率,警惕感染性休克。

心率

观察患者呼吸频率,判断是否存在呼吸道感染。

呼吸频率

监测患者血压,预防感染性休克。

血压

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

药物敏感性试验

测定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指导临床用药。

03

通过培养,鉴定细菌种类,为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

02

细菌种类鉴定

创面采样

严格无菌操作,采集创面分泌物。

01

C反应蛋白升高提示感染严重程度。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升高有助于鉴别感染与非感染炎症。

降钙素原

01

02

03

04

白细胞升高可能提示感染。

白细胞计数

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估感染严重程度。

血流动力学监测

全身炎症反应指标分析

02

清创处理操作规范

无菌操作流程标准

穿戴无菌手套和口罩

在清创处理之前,必须穿戴无菌手套和口罩,以避免交叉感染。

使用无菌器械和消毒液

避免交叉感染

清创过程中使用的器械必须经过灭菌处理,消毒液也要保证无菌。

在清创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将已经感染的组织或细菌带到健康组织上。

1

2

3

坏死组织清除技术

使用手术刀、剪等锐器,将坏死组织快速、准确地切除,避免损伤周围健康组织。

锐性清创

使用镊子、刮匙等器械,将坏死组织和腐肉从创面上清除干净。

机械清创

对于难以确定的坏死组织,可采取保守性清创,即先保留,待确定后再处理。

保守性清创

创面冲洗消毒方法

消毒处理

冲洗后,用消毒纱布或棉球蘸取消毒液,对创面进行消毒处理,杀灭细菌。

03

使用大量生理盐水或消毒液对创面进行反复冲洗,将残留物、细菌等冲洗干净。

02

创面冲洗

消毒液选择

根据创面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液,如碘伏、双氧水等。

01

03

抗感染用药管理

抗生素使用原则

病原菌种类

根据烧伤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

01

药物敏感性

优先选择敏感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耐药性产生。

02

用药时机和剂量

早期、足量、联合用药,确保抗生素在感染部位达到有效浓度。

03

根据创面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和敷料,如磺胺嘧啶银、碘伏等。

局部药物选择标准

创面用药

根据药物半衰期和创面渗出情况,合理确定用药频次,确保药物在创面持续发挥作用。

用药频次

在使用任何局部药物前,需进行药物过敏试验,确保患者不会出现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

镇痛药物应用规范

定期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选择适当的镇痛药物和给药途径。

疼痛评估

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镇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

药物种类

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和医嘱给予镇痛药物,避免药物过量和滥用。

药物剂量和频次

04

敷料选择与更换策略

新型敷料功能分类

6px

6px

6px

提供湿润环境,促进细胞再生,如透明膜敷料、水胶体敷料。

保湿性敷料

能吸收伤口渗液,保持创面干燥,如藻酸盐敷料、泡沫敷料。

吸收性敷料

含有抗菌成分,预防感染,如银离子敷料、碘敷料。

抗菌性敷料

01

03

02

能紧密黏附于创面,保护创面不受外界污染,如薄膜敷料、水胶体敷料。

黏附性敷料

04

伤口渗液量

渗液量大时,需增加换药频次以避免感染。

伤口感染情况

感染较重时,需增加换药频次以加强清创和抗菌。

敷料湿润度

保湿性敷料应保持湿润,需根据渗液量调整换药频次。

伤口愈合阶段

不同阶段换药频次和敷料选择有所不同,如愈合后期可减少换药频次。

换药频次评估标准

过度湿润易导致感染,需使用吸收性敷料或及时更换敷料。

避免过度湿润

适当使用透气性好的敷料,避免创面长时间处于封闭状态。

保持伤口通气

01

02

03

04

使用保湿性敷料维持创面适度湿润,有利于细胞再生和修复。

湿润环境促进愈合

换药时需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创面清洁和干燥,以促进愈合。

创面清洁与干燥

创面湿度平衡控制

05

并发症预防措施

全身性感染预警指标

体温升高

密切监测患者体温,发现异常升高应及时汇报医生。

血液检查异常

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提示感染存在。

生命体征不稳定

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可能是感染性休克的表现。

局部症状

如红肿、疼痛、渗出等,提示感染部位可能扩散。

深静脉血栓预防方案

对患者进行血栓风险评估,确定预防措施。

定期评估

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早期活动

根据医嘱使用抗凝药物,降低血液粘稠度。

药物预防

使用弹力袜等机械性预防措施,减少血液淤滞。

机械预防

定时翻身

定期协助患者翻身,避免局部长期受压。

01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摩擦和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