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肿瘤常用化疗药物分类与应用.pptx
文件大小:4.02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9
总字数:约2.87千字
文档摘要

肿瘤常用化疗药物分类与应用

演讲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01

药物作用机制分类

02

化学结构类型划分

03

细胞周期特异性特征

04

临床适应症指南

05

常见不良反应管理

06

新型药物研究方向

01

药物作用机制分类

烷化剂类药物

氮芥类

乙撑亚胺类

亚硝脲类

氮芥、苯丁酸氮芥、消瘤芥等,可对癌细胞中的DNA和蛋白质进行烷基化,导致癌细胞死亡。

卡莫司汀、洛莫司汀、司莫司汀等,通过DNA的烷基化,阻止癌细胞的DNA复制和转录,从而杀死癌细胞。

塞替派等,能与DNA结合,使之分解,破坏癌细胞的DNA结构和功能。

抗代谢类药物

嘧啶拮抗剂

氟尿嘧啶、替加氟等,通过抑制DNA的合成,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繁殖。

01

嘌呤拮抗剂

巯嘌呤、硫鸟嘌呤等,通过阻断嘌呤的合成,干扰癌细胞的DNA和RNA的合成。

02

叶酸拮抗剂

甲氨蝶呤等,通过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干扰癌细胞的DNA合成和细胞分裂。

03

植物生物碱类

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等,可抑制微管蛋白的聚合,干扰癌细胞的纺锤体形成,使癌细胞无法完成有丝分裂。

长春碱类

喜树碱类

鬼臼毒素类

喜树碱、羟基喜树碱等,可抑制拓扑异构酶Ⅰ,导致癌细胞DNA断裂,从而杀死癌细胞。

依托泊苷、替尼泊苷等,可抑制拓扑异构酶Ⅱ,阻止癌细胞DNA的复制和转录,诱导癌细胞凋亡。

02

化学结构类型划分

第一代铂类抗肿瘤药物,具有抗瘤谱广、作用强的特点,但毒性较大,主要用于治疗睾丸癌、卵巢癌和肺癌等。

铂类化合物

顺铂

第二代铂类抗肿瘤药物,与顺铂相比,肾毒性较低,主要用于治疗卵巢癌、肺癌和头颈部癌等。

卡铂

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物,与顺铂和卡铂无交叉耐药,主要用于治疗结直肠癌和胃癌等。

奥沙利铂

紫杉类衍生物

紫杉醇

具有独特的抗肿瘤机制,能够促进微管蛋白聚合,抑制肿瘤细胞分裂,主要用于治疗乳腺癌、卵巢癌和肺癌等。

01

多西他赛

是紫杉醇的衍生物,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活性和更广的抗肿瘤谱,主要用于治疗乳腺癌、肺癌和前列腺癌等。

02

蒽环类抗生素

阿霉素

是蒽环类抗生素的代表药物,通过嵌入DNA碱基对,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主要用于治疗淋巴瘤、乳腺癌和卵巢癌等。

表阿霉素

吡柔比星

是阿霉素的衍生物,具有相似的抗肿瘤活性,但心脏毒性较低,主要用于治疗淋巴瘤、乳腺癌和胃癌等。

是新一代蒽环类抗生素,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活性和更低的毒性,主要用于治疗乳腺癌、淋巴瘤和膀胱癌等。

1

2

3

03

细胞周期特异性特征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氮芥类、亚硝脲类、乙烯亚胺类和烷基磺酸酯类,主要作用于DNA,使DNA失去活性,从而阻止癌细胞的分裂和增殖。

烷化剂

抗肿瘤抗生素

抗肿瘤金属化合物

放线菌素、博来霉素、丝裂霉素等,通过抑制DNA的合成和功能达到抗肿瘤效果。

如铂类化合物,可抑制DNA合成和复制,导致癌细胞死亡。

S期特异性抑制剂

01

抗代谢药

如氟尿嘧啶、甲氨蝶呤等,通过抑制DNA合成所需的叶酸、嘌呤、嘧啶等物质的合成,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繁殖。

02

DNA合成酶抑制剂

如羟基脲,可抑制核糖核苷酸还原为脱氧核糖核苷酸,从而抑制DNA合成。

M期阻滞剂

如长春新碱、紫杉醇等,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能正确分离,从而阻止癌细胞的分裂。

纺锤体抑制剂

如秋水仙碱等,可使纺锤体形成异常,导致染色体分离错误,从而达到抗肿瘤效果。

破坏纺锤体药物

01

02

04

临床适应症指南

实体瘤一线用药

培美曲塞、吉西他滨、顺铂、卡铂等。

肺癌

多柔比星、表柔比星、紫杉醇、多西他赛等。

乳腺癌

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伊立替康等。

胃肠道肿瘤

顺铂、卡铂、紫杉醇、多柔比星等。

卵巢癌

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去甲氧柔红霉素等。

急性髓系白血病

伊马替尼、尼洛替尼、达沙替尼等。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01

02

03

04

泼尼松、长春新碱、门冬酰胺酶等。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等。

淋巴瘤

血液肿瘤方案

辅助与新辅助治疗

术前新辅助治疗

术后辅助治疗

局部治疗

生物治疗

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如乳腺癌术前化疗。

消灭残留病灶,预防复发转移,如结肠癌术后化疗。

如肝癌的介入化疗、肺癌的胸腔灌注化疗等。

如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或基因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05

常见不良反应管理

骨髓抑制应对

预防性使用

抗感染治疗

剂量调整

在化疗前、中、后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以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缺乏。

根据患者的骨髓功能和血象变化,调整化疗药物的剂量或延迟化疗。

对于出现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患者,应及时给予抗感染治疗,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消化道反应控制

预防性用药

在化疗前给予5-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