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中医护理方案演讲人:XXX日期:
123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辨证施护原则疾病概述目录
456健康教育与康复并发症预防护理饮食调养方案目录
01疾病概述
中医对痢疾的定义与病因01痢疾定义痢疾是由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不洁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02病因饮食不洁,感受湿热、寒湿、虚寒之邪,或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湿热内生,蕴结肠道,损伤肠络,气血凝滞,化为脓血而痢。
痢疾的临床分型(湿热/寒湿/虚寒)湿热痢虚寒痢寒湿痢病急骤,发热口渴,腹痛腹胀,里急后重,痢下脓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病程缠绵,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痢下赤白清稀,或纯为白冻,舌淡苔白腻,脉濡缓。痢疾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痢下稀薄,带有白冻,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典型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或纯下鲜血,或如胶冻状,或如鱼脑,伴发热、口渴、小便短赤等症状。典型临床表现病前有不洁饮食史,或接触痢疾病人史;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等典型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粪便中有白细胞、红细胞、巨噬细胞及细菌培养阳性等改变。诊断要点
02辨证施护原则
湿热痢护理关键点清热化湿调气行血饮食调理保持清洁采用清热化湿的中药,如黄连、黄芩等,煎汤内服或灌肠。通过针灸、推拿等中医手法调气行血,缓解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煎炸等助热生湿的食物,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保持肛门周围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寒湿痢调护策略温中散寒采用温中散寒的中药,如干姜、附子等,煎汤内服或灌肠。01祛湿止泻通过中药祛湿止泻,如黄连、黄柏等,同时注意保持身体温暖,避免寒湿侵袭。02饮食调理适当食用温性、燥湿的食物,如生姜、葱、蒜等,避免食用寒凉、生冷的食物。03环境调护保持环境干燥,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阴冷的环境中。04
虚寒痢温补干预方法温补脾胃饮食调理固涩止泻增强体质采用温补脾胃的中药,如党参、白术等,煎汤内服或灌肠。通过中药固涩止泻,如石榴皮、乌梅等,同时注意保持肠道温暖,避免再次受寒。适当食用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山药、扁豆、红枣等,避免食用寒凉、生冷、油腻的食物。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03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中药贴敷穴位选择宣肺理气、调畅气机,适用于痢疾初起,有恶寒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肺俞穴温阳散寒、调理肠胃,适用于寒湿痢或虚寒痢,腹痛、腹泻等症状明显。神阙穴调理肠腑、止泻通便,适用于痢疾的腹痛、腹泻、痢下不爽等症状。天枢穴
针灸根据病情选取穴位,进针得气后留针,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缓解痢疾症状。推拿采用按、揉、摩、推等手法,作用于腹部及相关穴位,以调和气血、运脾和胃、止泻止痛。针灸推拿操作规范
中药保留灌肠实施流程准备选取适宜的中药方剂,煎取浓汁,温度适宜后备用。01灌肠患者取左侧卧位,将灌肠管插入肛门,缓慢注入药液,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越长越好,以加强药效。02灌肠后护理灌肠后需保持卧位一段时间,以便药液充分吸收。同时,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处理。03
04饮食调养方案
急性期饮食禁忌忌生冷食物忌刺激性食物忌油腻食物忌粗纤维食物生冷食物易伤脾胃,加重病情,如生冷瓜果、凉拌菜等。油腻食物易助湿生痰,阻滞气机,影响脾胃功能恢复,如肥肉、油炸食品等。刺激性食物可刺激肠道,加重腹泻、腹痛等症状,如辣椒、芥末、酒等。粗纤维食物可加重肠道负担,不利于病情恢复,如芹菜、韭菜等。
恢复期药膳推荐益气健脾,适用于痢疾恢复期气血两虚者。人参粥健脾益肾,适用于脾肾两虚型痢疾。山药莲子粥补气养血,适用于气血两虚型痢疾。大枣黄芪汤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蕴结型痢疾。马齿苋粥
不同证型食疗方剂湿热蕴结型寒湿困脾型脾胃虚弱型脾肾阳虚型宜清热利湿,解毒止痢,可选用白头翁汤或葛根芩连汤。宜温中散寒,化湿止泻,可选用藿香正气散或胃苓汤。宜益气健脾,和胃止泻,可选用参苓白术散或补中益气汤。宜温补脾肾,固涩止泻,可选用四神丸或附子理中汤。
05并发症预防护理
脱水虚脱监测指标口渴程度痢疾患者频繁腹泻容易脱水,要时刻询问患者口渴程度,及时补充水分。01尿量变化监测患者尿量,尿量减少或尿色变深,可能意味着脱水。02精神状态患者出现烦躁、嗜睡、萎靡等精神状态改变,可能是脱水虚脱的表现。03体温变化脱水患者体温易升高,出现发热,需及时采取降温措施。04
肠道出血预警信号6px6px6px观察患者粪便颜色,如出现鲜红或暗红色血液,提示肠道出血。便血情况患者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可能是肠道出血导致的休克表现。生命体征变化腹部出现压痛、反跳痛等体征,可能是肠道出血的征兆。腹部体征010302患者出现呕血症状,说明出血部位较高,情况紧急。呕血症状04
食疗调理为患者提供营养丰富、易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