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药物化学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经典药物化学结构
03
神经递质作用机制
04
新型药物研发方向
05
药物代谢与副作用
06
临床应用与发展
01
疾病与药物概述
01
疾病与药物概述
PART
抑郁症生物学基础
神经递质失衡
神经内分泌异常
神经可塑性受损
遗传因素
抑郁症患者常常存在神经递质的不平衡,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等脑区神经元萎缩,突触减少,神经可塑性降低。
抑郁症患者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导致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抑郁症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基因在抑郁症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药物治疗发展简史
早期抗抑郁药物
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TCAs),这些药物虽然有效,但副作用较大。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其他新型抗抑郁药物
SSRIs类药物疗效稳定,副作用小,成为目前主流的抗抑郁药物。
如SNRI、NDRI、NaSSA等,这些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适用于不同的抑郁症患者。
1
2
3
药物分类标准
药效分类
受体分类
作用机制分类
临床应用分类
根据药物对神经递质的作用,可将抗抑郁药物分为SSRI类、SNRI类、NDRI类等。
根据药物与神经递质受体的结合情况,可将抗抑郁药物分为去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5-HT受体拮抗剂等。
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可将抗抑郁药物分为增加神经递质释放、增加神经递质合成、抑制神经递质再摄取等类型。
根据药物的临床应用,可将抗抑郁药物分为一线药物、二线药物、辅助用药等。
02
经典药物化学结构
PART
三环类化合物特征
基本结构
三环类化合物是由三个苯环并列形成的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抑郁作用。
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口干、便秘、心悸、视力模糊、震颤、嗜睡等。
作用机制
主要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的递质浓度。
临床应用
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是经典的抗抑郁药物之一,对于抑郁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副作用较多。
SSRI类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分子结构中具有一个苯环和一个胺基,与一个中心碳原子相连。
SSRI类药物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浓度,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SSRI类药物已成为目前抗抑郁药物的主流之一,对于抑郁症、焦虑症等有明显的疗效。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头痛、性功能障碍、失眠等。
SSRI类分子构型
分子结构
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
副作用
SNRI类结构优化
分子结构
SNRI类药物(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分子结构通常包含两个功能基团,一个是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基团,另一个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基团。
作用机制
SNRI类药物通过同时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的这两种递质的浓度,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临床应用
SNRI类药物对于抑郁症、焦虑症、慢性疼痛等都有较好的疗效,且起效时间较快。
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高血压、心动过速、失眠、恶心等。
03
神经递质作用机制
PART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
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5-HT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5-HT的浓度,从而增强5-HT的神经功能。
5-HT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
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既能抑制5-HT的再摄取,也能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从而增强两种神经递质的神经功能。
5-HT再摄取抑制
NE受体调节路径
01
NE再摄取抑制剂
如马普替尼等,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从而增强其神经功能。
02
NE受体阻断剂
如普萘洛尔等,阻断去甲肾上腺素与受体的结合,从而减弱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作用。
DA系统干预方式
如溴隐亭、卡麦角林等,直接激动多巴胺受体,增加多巴胺的神经功能。
DA受体激动剂
DA再摄取抑制剂
DA前体药物
如安非他酮等,通过抑制多巴胺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多巴胺的浓度,从而增强其神经功能。
如左旋多巴等,通过补充多巴胺的前体物质,增加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增强多巴胺的神经功能。
04
新型药物研发方向
PART
谷氨酸受体靶点
具有阻断谷氨酸神经递质传递的作用,能有效减轻抑郁症状,如氯胺酮。
NMDA受体拮抗剂
通过调节AMPA受体功能,影响谷氨酸的传递,从而产生抗抑郁效果。
AMPA受体调节剂
针对mGlu受体进行开发,通过调节谷氨酸的释放和摄取,达到抗抑郁的目的。
mGlu受体调节剂
神经营养因子激动剂
NGF激动剂
神经生长因子(NGF)激动剂可刺激神经元的生长和分化,增强神经可塑性,改善抑郁症状。
03
血管内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