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护理规范与实施策略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护理评估体系
03
专项干预措施
04
治疗协同管理
05
沟通技能要点
06
延续护理机制
01
疾病基础认知
01
疾病基础认知
PART
核心症状诊断标准
6px
6px
6px
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常常伴有兴趣减退和愉快感丧失。
心境低落
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精力丧失、性欲减退等。
躯体症状
思维迟缓、反应迟钝、自我评价过低、注意力难以集中等。
认知症状
01
03
02
严重时可出现自杀观念、自杀计划和自杀行为。
自杀观念和行为
04
病程发展特征分析
发作形式
抑郁症可有单次或反复多次的发作,每次发作症状多相似。
01
病程长短
抑郁症的病程长短不一,可持续数周、数月或数年,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02
症状变化
抑郁症的症状在病程中可存在较大的变化,如心境低落的程度、伴随症状等。
03
残留症状
部分患者在缓解后可能残留一些症状,如情绪低落、自卑感等。
04
生物-心理-社会综合诱因
生物因素
心理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
其他因素
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的异常。
性格特征、心理应激、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
经济压力、家庭关系、职业环境、社会文化等。
如药物使用、躯体疾病、精神活性物质使用等。
02
护理评估体系
PART
风险分级评估工具
用于评估患者的自杀风险,包括自杀观念、自杀计划、自杀行为等方面。
自杀风险评估量表
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如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和食欲改变等。
抑郁量表
评估患者的焦虑症状,确定是否存在焦虑共病,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护理。
焦虑量表
自杀倾向观察重点
自杀行为的监控
密切观察患者的行为,特别是独处时的行为,以及是否有收集自杀工具、表现出自杀意图等。
03
询问患者是否有自杀的想法、计划和实施方法,以及是否具备自杀的条件。
02
自杀计划的评估
精神症状的观察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特别是绝望、无助、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出现。
01
波动频率
记录患者每天的情绪波动次数,分析情绪波动的原因和规律。
波动幅度
评估患者情绪波动的程度,包括从极度低落到极度高涨的波动范围。
波动持续时间
记录患者每种情绪波动持续的时间,以及是否伴随着特定的生理或心理症状。
波动诱因
总结和分析导致患者情绪波动的原因,如环境变化、人际关系、药物副作用等。
情绪波动记录标准
03
专项干预措施
PART
心理支持性护理方案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引导患者认识到自己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应对机制。
01
支持性心理治疗
倾听患者的内心体验,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帮助患者缓解抑郁情绪。
02
家庭支持和睡眠调整
与患者家人沟通,提供家庭支持,并协助患者建立规律的睡眠习惯。
03
安全防护执行流程
确保患者所处环境安全,严格管理危险物品,避免患者自杀或自伤。
危险物品管理
密切观察与监测
应急处理预案
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自杀、自伤等危险行为,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包括自杀风险评估、紧急救治措施等,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
行为激活训练方法
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活动计划,鼓励患者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制定个性化活动计划
从简单、容易完成的活动开始,逐步增加活动的难度和复杂度,帮助患者逐渐恢复自信。
逐步增加活动量
鼓励患者与他人进行社交互动,提高患者的社交能力,减轻孤独感和抑郁情绪。
鼓励社交互动
04
治疗协同管理
PART
抗抑郁药物作用机制
调节神经递质水平
抗抑郁药物能够调节大脑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的水平,从而改善抑郁症状。
促进神经再生
调节内分泌系统
部分抗抑郁药物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提高大脑的可塑性,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抗抑郁药物还可以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如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减轻抑郁患者的应激反应。
1
2
3
在用药前向患者详细解释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如逐渐增加药物剂量等。
药物副作用应对策略
提前告知并预防
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出现副作用,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密切观察与调整
针对不同的副作用,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对抗抗胆碱能副作用,使用镇静剂对抗失眠等。
对症处理
治疗依从性提升技巧
加强患者教育
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解释抑郁症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以及药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认知度和信心。
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与患者建立信任、尊重、关爱的医患关系,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困难,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支持。
简化治疗方案
尽可能简化治疗方案,减少用药种类和次数,降低患者的用药负担,提高患者的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