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产妇出血的护理.pptx
文件大小:3.05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9
总字数:约2.35千字
文档摘要

产妇出血的护理演讲人:日期:

目录02早期识别与评估01概述与病理机制03紧急护理措施04专科护理干预05并发症防控06康复与健康教育

01概述与病理机制

产后出血基本概念产后出血定义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ml,剖宫产者≥1000ml。01产后出血发生率在我国,产后出血发生率约为2%-3%,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02产后出血的危害可导致产妇休克、凝血功能障碍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产妇生命。03

常见病因分类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包括全身因素、产科因素、子宫因素等。包括胎盘滞留、胎盘植入、胎盘部分残留等,均可引起产后出血。包括会阴、阴道和宫颈裂伤,可导致产后出血,但较少见。任何原发或者继发的凝血功能障碍均可导致产后出血。

病理生理学基础子宫收缩乏力病理机制子宫收缩乏力时,肌肉收缩力减弱,不能有效压迫血管止血,导致出血产道裂伤病理机制软产道裂伤时,血管断裂,如不及时缝合止血,可形成血肿,甚至导致产后出血。胎盘因素病理机制胎盘滞留或植入时,胎盘剥离面血窦开放,引起出血;胎盘部分残留影响子宫收缩,也可导致出血。凝血功能障碍病理机制凝血功能障碍时,血液凝固能力下降,出血难以自止,可引发产后出血。

02早期识别与评估

高危因素筛查产程延长、多胎、羊水过多、胎盘早剥等因素。子宫收缩乏力急产、胎儿过大、分娩时使用器械等因素。产道损伤妊娠期高血压、血小板减少、肝脏疾病等因素。凝血功能障碍年龄过小或过大、肥胖等因素。产妇年龄与体重

临床表现分级轻度出血出血量500ml,生命体征稳定。01中度出血出血量500-1000ml,出现轻度休克症状。02重度出血出血量1000ml,出现重度休克症状。03严重出血出血量2000ml,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04

称重法通过称重产妇分娩前后的重量差,计算出血量。01容积法收集血液后用量杯测量出血量。02面积法根据血液浸湿的纱布或床单面积估算出血量。03血红蛋白测定通过测量产妇分娩前后的血红蛋白含量,估算出血量。04出血量评估方法

03紧急护理措施

基础生命支持迅速评估出血量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保暖措施判断产妇的出血量是否达到紧急程度,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产妇呼吸道畅通,防止因失血导致窒息。及时为产妇提供氧气,以缓解因失血引起的低氧血症。防止产妇体温过低,以免加剧出血和休克。

子宫按摩与宫缩剂应用通过按摩子宫来促进子宫收缩,从而减缓出血速度。子宫按摩使用宫缩剂如催产素、米前列素等,以增强子宫收缩力,迅速止血。宫缩剂应用密切观察产妇的宫缩情况,确保宫缩剂使用效果。监测宫缩情况

静脉通道建立规范选择合适的静脉通道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选择大口径的静脉通道,确保输液速度测输液量密切监测产妇的输液量,避免过多或不足的输液。静脉输液及时为产妇输注晶体液、胶体液或血液制品,以补充血容量和纠正休克。静脉采血根据需要,及时采集产妇的静脉血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测。

04专科护理干预

宫腔填塞操作要点填塞物选择观察与记录填塞技巧选用柔软、吸水性好的材料,如纱布、棉球等,确保填塞后能有效压迫止血。填塞时要紧密压实,避免留有空隙,同时要注意填塞的深度和广度,确保全面止血。填塞后需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宫缩情况及阴道流血情况,并准确记录,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介入治疗配合流程术前准备做好介入手术的相关准备,包括器械、药物的准备,以及产妇的心理疏导和术前评估。01术中配合在介入手术过程中,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操作,如传递器械、保持手术视野清晰等,确保手术顺利进行。02术后护理术后需密切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等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03

输血前需严格核对产妇的姓名、血型、输血目的等信息,确保无误。输血前核对输血时需注意控制输血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引起产妇不适或输血反应。输血速度控制输血后需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以及有无输血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处理。输血后观察输血护理注意事项

05并发症防控

休克预防策略特别是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及时发现休克早期症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补充血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及时输血或血浆代用品,以维持血容量和血压稳定。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以提升血压和改善组织灌注。

DIC监测指标血小板计数01DIC时血小板常减少,需密切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02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功能,DIC时PT常延长。纤维蛋白原(Fib)03DIC时Fib常降低。3P试验(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04DIC时3P试验常阳性。

感染控制措施无菌操作支持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环境消毒进行任何侵入性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提供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