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骨折护理疾病查房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临床表现
03
护理评估
04
护理措施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06
查房总结与讨论
01
疾病概述
01
疾病概述
PART
定义与分类标准
01
定义
胫骨骨折是指胫骨受到外力作用发生的骨折,包括胫骨干骨折、胫骨平台骨折和踝关节骨折等类型。
02
分类标准
根据骨折的位置、形态和稳定性等因素,胫骨骨折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稳定性骨折、不稳定性骨折、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等。
解剖结构基础
胫骨是小腿内侧的长骨,上端与股骨下端构成膝关节,下端与距骨构成踝关节,是人体下肢的重要支撑结构。
胫骨位置
胫骨形态
肌肉与血管
胫骨呈三棱形,前缘锐利,内侧缘较钝,后缘较厚,胫骨体横断面呈三角形,上、下端较细,中间较粗,是骨折的好发部位。
胫骨周围有多组肌肉和血管附着,如小腿前群肌肉、小腿后群肌肉和足底肌肉等,这些肌肉和血管对胫骨的营养和血液供应起着重要作用。
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率
胫骨骨折在全身骨折中较为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10%左右,尤其在青壮年和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
治疗方法
胫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应根据骨折类型、部位和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选择。
病因
胫骨骨折多由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引起,如跌倒、撞击、交通事故等,骨质疏松和骨肿瘤等病理性因素也可导致骨折。
临床表现
胫骨骨折后,患者可出现疼痛、肿胀、畸形和功能障碍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和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02
临床表现
PART
典型症状识别
疼痛
畸形
肿胀
功能障碍
胫骨骨折后最明显的症状,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
骨折部位出现肿胀,皮肤可发红或有瘀斑。
骨折部位出现成角、短缩等畸形。
胫骨骨折后,患者下肢活动会受到明显限制。
沿胫骨纵向叩击,骨折部位可出现疼痛。
纵向叩击痛
骨折后出现不正常的活动或关节活动度增加。
异常活动
01
02
03
04
胫骨骨折处有明显压痛,可触及骨折断端。
局部压痛
与健侧相比,患侧肢体可能出现短缩或成角畸形。
肢体短缩与成角畸形
体征评估要点
影像学表现解读
可清晰显示胫骨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是诊断胫骨骨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
X线片
CT检查
MRI检查
对于复杂骨折或X线难以诊断的骨折,CT检查可进一步明确骨折情况,包括骨折线的走行、骨折块的移位等。
可发现软组织损伤情况,如肌肉、肌腱、韧带的损伤,以及骨折是否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等。
03
护理评估
PART
全面收集患者资料
包括基本信息、主诉、现病史、既往史、药物过敏史等。
详细询问受伤情况
了解胫骨骨折的原因、时间、受力部位、疼痛性质及程度等。
全身查体
检查患肢的皮肤、温度、颜色、动脉搏动等,评估神经功能和感觉状态。
评估并发症风险
评估患者是否存在休克、脂肪栓塞综合征等潜在并发症。
入院综合评估流程
疼痛分级管理
疼痛评估
疼痛记录
疼痛治疗
疼痛教育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或数字评分法(NRS)等评估患者疼痛程度。
根据疼痛程度给予非阿片类镇痛药、阿片类镇痛药或神经阻滞等治疗方案。
定期评估疼痛程度,记录疼痛变化情况,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疼痛知识,教会患者疼痛自我评估及缓解方法。
患肢血液循环监测
观察患肢血液循环状况
包括皮肤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等。
动脉搏动检查
触摸患肢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检查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
抬高患肢
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观察有无肿胀或青紫现象。
及时处理异常
如发现患肢血液循环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紧急措施处理。
04
护理措施
PART
急性期固定护理
疼痛管理
密切观察患者疼痛情况,采取药物、物理或心理等方法缓解疼痛。
01
患肢固定
确保患肢稳定,使用石膏、夹板或牵引等方式进行固定,避免骨折端移位。
02
肿胀处理
抬高患肢以利于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必要时可使用冰袋进行冷敷。
03
预防并发症
预防压疮、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04
康复期功能训练
关节活动训练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患肢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防止关节僵硬。
肌肉力量训练
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训练,促进肌肉恢复。
负重训练
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患肢的负重能力,促进骨折愈合。
平衡和协调性训练
进行平衡和协调性训练,提高患者的行走能力和稳定性。
健康教育重点内容
功能锻炼指导
饮食指导
预防措施
复诊指导
告知患者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方法,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教育患者及其家属如何预防跌倒、撞击等可能导致骨折的意外事件。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增加营养摄入,促进骨折愈合和机体恢复。
告知患者复诊的重要性和时间节点,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PART
感染风险防